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美学之悲剧

论美学之悲剧

论美学之悲剧一、悲剧的来源“悲剧”来源于西方,古希腊语作tragoidia,意为“山羊之歌”。

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受亚里斯多德的影响,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悲剧产生于酒神祭祀(酒神颂歌队的领队即兴表演);二是摈弃了作为前身的萨图罗斯剧的粗俗,经改进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①。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

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高峰。

我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类似悲剧的作品(严格意义上说,它们不属于悲剧),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不过,这些悲剧是作为戏剧样式之一种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悲剧,是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的悲剧,即广义的悲剧。

二、悲剧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述《诗学》中为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绪得到陶冶”②。

这里涉及到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即:悲剧的材料为雕琢过来的语言;形式为人的行动;媒介即动力为对行动的模仿,演员表演出来而非叙述出来;目的则为激发怜悯、恐惧之情,同时将两种情感净化(超越了柏拉图关于悲剧的认知——悲剧搅乱人的心性,使理性埋没)。

这里将悲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来讨论,其中涉及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并且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他用希腊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来说明命运的可怕和不可抗拒。

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们是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掉进命运的“陷阱”,被命运捉弄,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

有很强的命运观念和悲剧意识。

关于悲剧的解释,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还有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也有是很有影响的。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里面,便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两个概念。

他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是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③。

黑格尔则认为个人的偶然过失和性格弱点不是悲剧的真正原因,悲剧的根源来自两种道德力量的冲突,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节。

在他看来,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在悲剧中,就是人类基本的、普遍的和合理的情趣,就是统治人类意志与行动的世界精神力量。

不过这种普遍的情趣或精神力量是彼此分立的、片面的情感形式出现的。

如亲人的爱,作父母的慈爱,作女儿的尊敬,以及荣誉、责任、忠诚等。

悲剧人物就是这类伦理力量的化身。

三、悲剧的本质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无论是作为戏剧样式还是作为文学形式。

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在古希腊,人们往往把悲剧和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命运是不可抗拒的。

大家所熟悉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遭遇便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既定的命运轨道,无法抗拒,并且有捉弄人的意味。

这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发现自己就是“轼父恋母”的罪魁祸首,其悲剧的感染力令人震撼。

这种由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决定的灾难性后果,是由他的个人行为引起的,所以要由个人来承担责任,悲剧也由此产生。

命运可以说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

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却依然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便构成了悲剧。

俄狄浦斯是悲剧中典型的行动而受难的英雄,越是行动越是抗争,而被命运的网缠得更紧。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的遭遇都是宙斯滥施暴力的结果,但是仍然有典型的古希腊的“命运”不可抗拒,命运之崇高的意识在里面。

他掌握着宙斯的命运秘密,只有宙斯首先向他让步,他决不向宙斯求饶,他为人类忍受苦难的光辉、崇高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叹。

从这里可以看到,至高无上的天神“宙斯”也畏惧命运的力量,命运可谓是凌驾于一切力量之上。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起源于古希腊,是因为古希腊人有很深刻的“命运感”。

他们渴望作为人的自由,也渴望神的正义;但是同时,他们又看到人的苦难,神的专横和残忍,还有命运的盲目和不可掌控。

于是,产生许多困惑。

“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既对超自然力怀有迷信的畏惧,又对人的价值有坚强的意识;既有一点诡辩学者的天性,又有诗人气质——这种种矛盾构成希腊悲剧的本质”④。

但是人类历史是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自由意志会越来越强,因而理性不能完全自由的支配命运,人的选择和努力很可能事与愿违,造成灾难,这便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前面提到的俄狄浦斯,其选择和努力事与愿违,造成灾难;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却受到宙斯的惩罚,神的专横和残忍,还有命运的不可掌握等这一切,都产生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的“恐惧”、“怜悯”和“净化”的效果。

“恐惧”,是因为命运的不可知和命运捉弄人,任何人都不例外。

“怜悯”在于命运的不公,或滥施惩罚,如普罗米修斯;或罪不当罚,如俄狄浦斯,使好人受罪。

当然“恐惧”和“怜悯”的情绪来自旁观者,而悲剧人物本身往往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意志,保持着独立自主、还有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品质。

而正是由于他们强大的人格力量和这样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给旁观者以深刻的震撼和鼓舞,还有感动,使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得到“净化”。

关于悲剧本身和悲剧本质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悲剧的本质和核心是命运,是悲剧主人公不能支配的必然性。

四、悲剧的类型悲剧的形式极为丰富多样,根据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西方美学史将悲剧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命运悲剧。

表现为命运支配、主宰人而造成悲剧的古希腊命运悲剧。

这是由生命的悲剧意识和人生的苦恋意识产生而来的。

往往是古希腊英雄的命运悲剧。

如:《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等。

2、性格悲剧。

表现由于人物性格弱点而造成不幸的欧洲封建社会的性格命运。

“性格即悲剧”。

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等。

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还有奥赛罗的妒忌都是他们自身性格的致命缺陷,是造成悲剧的很主要的原因。

3、社会悲剧。

表现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冲突的社会悲剧。

如:易朴生的《玩偶之家》,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

4、生存悲剧。

反映人的生命困境,“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叔本华和尼采关于生命意志的讨论;海恩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现象哲学”等;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人面对的荒诞性,发现人生存根基的虚无”,如:《西西弗斯》神话;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都对此作了深刻的论述。

五、悲剧的美感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美学的一种范畴,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崇高的诗。

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一种崇高美。

然而,悲剧为什么能使人们在观赏之后产生悲愤、哀愁、产生悲剧美呢?提到悲剧,人们通常会想到它具有“悲”、“苦”等特点。

但是人们在欣赏悲剧,情感得到宣泄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产生出一种奋进的激情。

那么,这种由“悲”感到“美”感的过渡是怎样实现的呢?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解释,人生下来就有“悲悯”和“恐惧”的情绪,悲剧就是凭借引起“恐惧”和“悲悯”的情节,给人以发泄这种情绪的机会,从而引起审美愉快。

而也有认为人性本恶,天生就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而悲剧表现的灾难能够满足这种心理,所以令人愉快。

还有人认为,人性好动,需要各种强刺激才能使人愉快,悲剧就是描写痛苦、灾难,具有这种强刺激的作用,因而能使人愉快。

但是,综合种种论述,我认为悲剧感的产生是由悲剧的审美特点决定的。

而这种悲剧感本身就具有悲剧美。

首先,“悲剧”的“悲”,不是产生于纯粹偶然的灾难、不幸或者死亡这类悲惨的事件,只能产生痛苦、哀伤,其本身并没有审美价值。

而悲剧所表现的是美好东西的毁灭,个人的灾难,它本质上具有催人奋起、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作用,虽然人们会产生畏惧和悲哀的感受,但最终却会转化为一种激动、钦佩、自豪、奋进的积极审美愉悦感。

其次,悲剧尽管表现的是失败、毁灭和灾难等,但却使人们从中看到真善美虽然暂时被否定与最终被肯定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激起人们为真理而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卢那察尔斯基曾谈到革命性悲剧的审美效果时说过“高度悲剧性形象的作品,能在我们心中引起热烈的同情,极大的敬意,同时又能激发新的锐气,这就是悲剧的审美价值所在”⑤。

最后,悲剧所引起的悲哀、痛苦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我们在欣赏悲剧艺术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正面人物的失败,会引起我们的怜悯、感动、愤慨;反面人物的暂时强大和正面人物的被摧残,会让我们畏惧、震惊,并引起我们积极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

通过情感的激荡和理智的探索,得到精神的升华和振奋。

从悲剧美感的角度审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和古希腊悲剧一样,这部作品揭示出美的实质来自于对立面的斗争。

老人在海上的遭遇引起我们的“恐惧”、“怜悯”的情绪。

怜悯是由别人痛苦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唤起的,当然里面包含着对怜悯对象的爱或同情的成分。

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

怜悯也含有惋惜的情感,这主要是一种痛感。

而《老人与海》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情绪,最震撼人心的实质上是老人在困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无惧无畏的精神,勇于对抗险恶的环境。

“恐惧”是压倒一切的命运力量之前,我们那种无力和渺小的感觉。

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以玄妙不可解而又必然不可避免的方式正在操纵着人类的命运⑥。

当大海等自然力量过于强大时,老人的力量显得太过渺小,恐惧感是很强烈的,但同时也很模糊。

但正因为力量的悬殊对比,老人的勇气和精神尤为可贵。

它在最后并没有使人感到沮丧压抑,在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时,又赞美他的力量和坚毅。

所以“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

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之情”⑦。

老人的这一形象,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在思考中,便产生了对悲剧冲突根源、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新的认识,从而精神境界也得到新的扩展。

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悲剧审美的心理模式,即痛感→快感→美感。

作为文学领域中最高的审美形式,悲剧的审美意境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差别消失,主体融入客体,让我们在嗟叹老人宿命的同时,又感到强烈的生命力和崇高感。

悲剧美的核心便在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