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牌楼,远望一片开阔的地境,左右各有四篷高大的帆船雕塑造型,仿佛鼓风而动。
俯视地面,两旁各有一方浅池,水面清亮,可见底,亦可鉴人。
往前行,只见主路中间铺展着约五六百米的花岗岩石雕,
记录着运河的沿革。
具体位置
广场的北端,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塑雕,上层为腾飞的巨龙,下
围站立着3只雄伟的大麒麟。
广场的西北角有个弧形的人工湖,湖
面上浮动着仿古木船,龙头凤尾,约100多米长,船体三层,全彩
绘,水殿龙舟,颇为壮观。
据说,是按当年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
时的龙船仿制,可惜不让观者登船游览。
我们走在河边用细木条搭
建的踏板上,沿运河东岸游览,人造大理石垒砌的护岸墙上端,修造出船锚似的花墙,每隔几米就竖起一方河灯,将整个主题广场映衬得雄伟壮观。
游到此地,顿感天宽地阔,心旷神怡。
这个名为“运河文化广场”的地方,不仅外观好看,更有丰富的文
化内涵。
从上小学起,就知道我国古代的两大工程,一为万里长城,二
是大运河。
多年来,爱我长城,深入人心,大运河却比较寂寞。
其实,
京杭大运河的资格,比万里长城还老,始于春秋后期(公元前486年),
吴王夫差差人开邗沟,率先沟通长江、淮河水系,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源。
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征调民夫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与通济渠相连,形成南自杭州经扬州,达洛阳,北至涿郡的大运河。
元朝建大都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专家郭守敬引温榆河水济漕,使大运河直通北京。
忽必烈看到什刹海水面“舳舻蔽海,漕粮积山”,赐名新开的河道为“通惠河”。
“悠悠
运河千秋事,浩浩宏图万代歌”。
至此,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
塘江五大水系,沟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水路的京
杭大运河全线开通。
到了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力日衰,漕运不治。
光绪
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鸿章奏请废漕,清政府批准停止漕运,南北
漕运终止。
此后,我国的南北交通便为与大运河几乎平行的津浦铁路所代替,但南运河一段的水路却一直畅通。
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它的社会功能比万里长城大,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运河两岸逐步发展起来
的大中城市包括:北京、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淮阴、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嘉兴、杭州等。
沿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及社会兴旺。
以通州为例:
通州在元朝以前是大运河漕运的北端。
在运河文化广场南面隔一条马路,有古运河码头遗址,当时的地方官员立牌楼,文人学士撰写联匾,记录着当年这座古码头的繁荣。
其一是,匾:“水陆要冲”;联:“五云天咫尺,四海地咽喉”。
其二为,匾:“万艘云集”;联:“南来粳稻千帆夕,北去风沙万里秋”。
匾联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重新书写,历历在目。
在历史上,通州漕运极盛一时,每年有上万艘船只在运河码头装卸,形成了通州八景之一的“万舟骈集”景观。
过去,通州还有个特别的节日——开漕节。
每年当第一批漕粮抵达的日子,就是个盛大的节日,官吏客商、船工百姓共同参与庆祝活动,热闹非凡。
元代诗人贡奎有《二月二达通州》诗作:“河冰初解水如天,万里南来第一船。
彻夜好风吹晓霁,举头红日五云边。
”
近年来,弘扬大运河文化日益升温,沿河各省市制订疏通整治规划,准备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十月中旬各省市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布展,举办了运河文化节。
此后,那个“运河文化广场”成为不少游客的踏访地。
大唐国旅4 / 6大运河森林公园地图
大唐国旅5 / 6行车路线
大唐国旅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