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榕城区古溪初级中学黄启明
【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

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

《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
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3.了解反语的巧妙运用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30秒)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5分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生谈阅读方法)后出示(PPT1:)
名著基本的阅读方法:
(一)先读序言、后记和目录。

以便对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初步的了。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

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概括大意,抄名言,作评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三、阅读《朝花夕拾》(5分钟)
师:我们也借鉴以上方法来读读《朝花夕拾》。

(一)作者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后出示 PPT2)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

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

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

作者曾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
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二)整体感知《朝花夕拾》(PPT3)
《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分别为《》、《》、《》、《》、《》、《》、《》、《》、《》、《》。

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到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四、选文例析《五猖会》(10分钟)
师:阅读《五猖会》,思考以下问题:(PPT4)
(一)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归纳主题。

(二)文章是如何来表现这个主题的?
(三)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有什么作用?
(一)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归纳主题。

(它主要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板书: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
(二)文章是如何来表现这个主题的?
主要是通过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后的情感变化的经历来表现:
1.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

2.“忐忑”、“担心”地强记。

3.梦幻铁钳的帮助。

(梦似的)
4.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

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板书:对比:①看五猖会前后心情的变化
②看五猖会时,我与大家的兴趣形成对比)
(三)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有什么作用?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含蓄地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四)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提示:可以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的刻画等方面来分析)(PPT5出示)
1.作者善于撷取一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以小
2.通过对典型细节的描画人物来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

(板书:以小见大细节描写对比手法)
五、小组合作探究《朝花夕拾》对比手法的运用(20分钟)
师:我们以《五猖会》为例分析了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在《朝花夕拾》的其他文章中,也都有运用到对比手法,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来分析《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对比手法的作用。

(PPT6出示)
分工:
1、2组:《无常》3、4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6组:《狗·猫·鼠》7、8组:《阿长与<山海经>》
(一)小组讨论(5分钟)
(二)小组展示(15分钟)
1.《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体现了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如“无常的手里就拿着打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人间得
不到的公正在阴间得到了;“去勾魂时,看见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板。

”说明他是个爽直、公正、有人情味的鬼。

而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确“常喜欢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如百草园中有丰富的生物、神秘的美女蛇、冬天捕鸟等乐趣;而三味书屋单调的环境、无趣的教学方式、不理解的教学内容。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写“隐鼠时而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

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放在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

”写出了隐鼠的可爱。

而作者对猫的厌恶有四点理由:①猫对捉到的猎物,总是纵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
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民气烦;
④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隐鼠。

4.《阿长与<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前后的态度变化作对比,阿长是“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最初对阿长是“不大佩服”;到最后她为我买到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于是“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表达了对阿长的真诚的怀念,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事实。

六、结语
师:《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七、作业(PPT9:)
读《朝花夕拾》,写一篇读书心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