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苏教版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
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

传统语文教学本着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

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

但目前,教师对此单元的教学仍存在两个问题:一、仍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涵着丰富文化内蕴的课文,变为了枯燥的说明文范本;
二、一些教师知道应该以内容为重点来解读文本,但又苦于无法下手。

这里,我以《苏州园林》为例,来谈谈我对此单元文本解读的一些设想。

总体设想:以感受苏州园林之“美”为核心,围绕“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趣味,从而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文化。

教学目标:
1、主目标:感受苏州园林之“美”
2、副目标:学习说明文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此目标依附于主目标而完成。

文本分析:
1、苏州园林“美”在哪里?
——图画美(非图案美)(中国画)
2、“图画美”表现在那些地方?
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自然之趣
②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游览者如身在山间;池沼: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自然。

水是园林的血,假山是园林的骨。

二者配合体现出园林刚柔相济的自然灵动之气。

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画意、不整齐、盘曲嶙峋——无斧凿痕迹之自然
④花墙廊子的层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深远之意境,自然之特色
⑤角落的构图:重在自然之“点缀”
⑥门窗的图案:简朴而独具匠心(精细)——素朴自然
⑦建筑的色彩:素淡
总体特点:自然之趣。

拓展与提升:
小结及过渡:苏州园林之美,具有中国画的特点,讲究自然之趣。

自然之趣,“趣”在哪里?又“美”在何处?
①不对称、不整齐。

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灵动之美。

对称和整齐也是一种美,如故宫。

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图案美”,而非“图画美”。

“图案美”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

然而,中国士大夫们认为其缺乏自然之灵气与生机,便无画意、画趣,显得死板。

“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

”艺术追求的是“活”、是灵动,最忌讳“死”。

因自
然本身不是整齐划一、工整呆板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

中国人追求的审美理想是与道合一,与自然合一,因此,在整个艺术中皆体现出这种追求。

西方音乐重个体内心的情感抒发,如小夜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

而中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以山水返照内心,在自然的吟唱中找到心灵的慰籍。

中国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最为著名,仍重在追求自然之灵动之趣。

这种对不对称、不整齐的自然灵动之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总体的审美取向。

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

这一特点是中国画虚实相生审美趣味的反映。

中国画历来讲究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已形成了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之意境。

这也正是自然之趣的反映,联想:①大自然中便隐藏着诸多委婉曲折之美,如“春虹饮水”、“轻烟戏林”、“藤蔓盘旋”、“虬枝婉转”。

委婉曲折代表一种自然生命本有的节奏。

②这种对含蓄朦胧之美的追求,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的一种反映。

老子曰:“三十辐供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本源于“道”,“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道”之体是“无”、是“空”,虚灵而不昧。

道之用是“有”、是“物”。

这“空无”之“道”并非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流动着勃勃生机,包蕴着灵动的生命之气。

正因“道”之空,便能包容一切,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而形成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世界。

“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世界本于“无”而生于“有”,古代中国人的这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延伸至人生、用于艺术,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空”是本,“实”最终是为了形成“空”,但是“空”要有“实”才能形成。

因而在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上,非常强调隔、界,在文学上,主张要言要象。

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曲折之感便显得含蓄蕴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远之思。

一眼望穿,一览无余便没了趣、没了韵。

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灵气贯通,隔死了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灵气。

正是在这隔与不隔之间,体现了深邃幽远含蓄之美。

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奇感。

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

③古人作诗也讲究虚实相生,古人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古人诗论有“草蛇灰线”,“语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讲究若无实有,似断而实续。

如《天净沙·秋思》。

刘勰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正是中国人的讲究:隐而不露,藏而不显的审美趣味的反映。

“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从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③讲究“点缀”。

中国画重在追求画之灵气和神韵,顾恺之有“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的论断。

“画龙点睛”,追求点与面的结合,“点”如睛,一点即活。

联想:①古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星”与“雨”与厚重的“天”与“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星”之亮、“雨”之柔。

②齐白石的画,最讲点染。

大面积的留白,只在角落画几只蝌蚪,几片荷叶,一幅画便生灵活现起来。

⑧现实中的点缀之美:医院苍白的房间,放一束鲜红的玫瑰,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逼走了死亡。

另外自然、家居装饰中适当的点缀给生活带来的生
气等等。

④简朴而别具匠心。

素朴淡雅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审美风格,它体现了一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

这源于中国人“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

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中国人认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素朴自然的境界。

但这种素朴不是简陋、粗糙,而是精雕细琢之后却又不见人工痕迹的素朴淡雅,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中国人艺术与人生不分家,艺术和人生都讲究朴素自然的审美风格。

联想:(1)就诗文而言: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鲁迅的文是很好的典范。

(2)就人生而言,以苏轼为例,其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与旷达,便是人生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苏州园林的简朴而独具匠心的审美风格正体现了这种自然素朴的风格,达到了进乎技而至于道的境界。

小结:自然之趣: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意境的深远含蓄;重灵气;重素朴淡雅。

这是苏州园林美之所在。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标本”,自然之趣也是中国园林之艺术特色。

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苏州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以“时间”的方式展开(非如西洋画重从空间的呈现),总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自然之趣和幽深之思。

自然之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而这种自然之趣的审美趣味正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安静闲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体现,反映出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意识。

此课设计本着对苏州园林之“美”的解读,来带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如此,课本就不只是一种文体知识范本,它更成为了一种解读文化的一个范本,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窗口,并且这样的阅读必将解除课本与学生的隔膜,为语文从教书到育人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