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题复习

中考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题复习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题复习假如人生没有磨难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

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

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

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 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

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

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

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

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

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

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

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

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

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

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

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

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

此言似乎不谬。

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

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

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理清文章论证的思路。

①——②提出问题:作者由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这一农事现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提出这一论点。

③——⑥分析问题:⑦——⑧分析问题:⑨分析问题: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历尽磨难生命才会精彩。

⑩解决问题: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战胜各种磨难。

2.第⑧自然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

(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3.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4.文章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为题,有何作用?5.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第⑨自然段“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的理解?另一种珍爱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

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

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

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

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

”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

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

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

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

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

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

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

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

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⑧学会爱自己。

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

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

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

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2.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不能没有憧憬①人生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如果选错目标,将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得到我所要的”也算是悲剧呢?这不是“心想事成”吗?非也。

因为许多人达成自己奋斗多时的目标之后,才发现搞错了!原来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自己为这个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太高,根本得不偿失。

然而,人生不能重新来过。

孔子望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为了降低后悔的几率,更为了珍惜未来的时光,我们所能采取的策略是:花一点时间,想一想人生是怎么回事?③首先,我们的生命有“身体、心智、灵性”三个层次。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到我这儿寻求诊疗的心里病人,大都是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并不快乐的人。

”我们根据他的说法,可以假定:一个人若想快乐,显然需要考虑身体与心智之外的第三项因素。

这第三项因素可以称为灵性。

④其次,面对身体、心智与灵性,如何正确因应?我的建议是:身体是必要的,心智是需要的,灵性是重要的。

请不要责怪读哲学的人挑剔概念,实在是因为这里的分辨十分紧要。

以身体而言,从身体健康延伸出去,包括一切有形可见、可予量化的成就,如“银子、车子、房子”,以及社会形象。

这些都属于必要的层次,亦即:非有他们不可,但是有了它们还不够。

如果我们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这个层次,到了中年就会尝到“重复而乏味”的苦果。

⑤再以心智而言,它的潜能包括“知、情、意”三方面。

这三方面都需要一直开发,否则难以化解“重复而乏味”的压力。

在求知方面,每天学一点新东西,是保持心态年轻的好办法;在情感方面,目标是自得其乐与历久弥新;在意志方面,则能提升自主性与自由度,效法孔子的“随心所欲不踰矩”。

至于灵性层次,则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人生的意义与目的。

这个层次较为抽象,也较需要个人体验的配合,所以在此暂不多说。

⑥我们不防专就心智层次,来省思人生的憧憬。

心智层次最易取得共识的,自然是“求知”方面了。

2006年9月我在六所大学(依序是浙大、复旦、北大、北师大、人大、清华)作了系列演讲,我提出一个观点,并且引发了正面的回应,那就是:现代人的学习规划,最好是“三十岁以前学习儒家,四十岁以后学习道家,五十岁以后学习《易经》”。

理由是:儒家强调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道家主张敞开心胸与顺其自然,《易经》则引导大家乐天知命与品味人生。

⑦儒家思想的要旨在于“真诚”两字。

人只要真诚,就会觉察内心有一股力量,要求自己与别人之间建立适当的关系。

在判断关系是否是适当时,所考虑的三项要素是:我的内心感受是否真诚,对方的期许是否沟通及了解,社会规范是否遵守。

这三项要素使我们知道如何“择善”,然后由此努力朝着“至善”前进。

⑧即使儒家的处世态度,也无法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因此人到四十岁以后就应该学习道家。

道家的要旨在于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包括自己的遭遇)。

而所谓的“道”即是整体。

在整体之中,得失成败可以消解于无形;在整体之中,很容易孕育一种审美的眼光。

因此,学了道家之后,可以“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享受与道同游的乐趣。

至于五十岁以后,不妨学习《易经》。

《易经》是“依天道以应人道”,要我们明白自己的时势处境与特定位置,对于吉凶祸福可以了然于心,进而在理解了变化的原则与规律之后,可以顺势而行,趋吉避凶,并且致力于修养德行,由改变自己的心性而改变既定的命运。

⑨人生不能没有憧憬,以上所述有关儒家、道家与《易经》,都是我们自身文化的精华,是先人的智慧在千锤百炼后所传下来的珍贵资产。

学习的过程并不容易,但是正因为困难,所以值得一试。

面对这样的挑战,就会带来一些憧憬,而这绝不是有形的成就可以提供的。

1.“人生不能没有憧憬”,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憧憬”指什么?2.请具体分析4、5两段的论证过程。

3.第1段中引用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何作用?4.文章说“儒家思想的要旨在于‘真诚’两字”,如果要给这个论点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B.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