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仁10g,泽兰15g,益母草15g,枸杞子15g,黄精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郁李仁10g,柴胡10g,枳壳10g。
服药21剂,面部黄褐斑颜色变淡,范围同前,心烦、失眠均减轻,仍多梦,月经如期而至,但仍量少,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
上方去枳壳,加丹参20g。
继服21剂,斑色变浅,范围明显缩小,全身症状均有所改善,月经量有所增加,大便不干,口干减轻,仍有腰膝酸软,舌脉同前。
上方加菟丝子15g、杜仲10g。
再服21剂,面部色斑明显消退,皮肤有光泽,双颧部尚可见残留的绿豆大小的数块浅黑色斑,月经后期3耀5d,经量增加,但经期仍感乳房胀痛,睡眠转安,情绪稳定,大便正常,舌红,苔少、有裂纹,脉沉细。
上方去酸枣仁,加郁金10g。
14剂。
嘱患者服药后如见效,可再服14剂。
服药2个月后,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退。
按 肝肾同源,肾阴又称元阴,是机体阴液的根本,是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
肾的阴阳既要充盛,又要相对平衡、协调。
若肾阴亏损,精不化血,精不化气,精血、肾气均会不足,则月经的异常就会随之而来[5];精血亏虚,头面失荣,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熏灼面部,血热滞结,则发生黄褐斑。
故治疗时应以滋阴补肾为主,辅以养血活血,以达到精血充盛、阴平阳秘、冲任条畅、化瘀消斑的目的。
本例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与黄精配合,可平补肾、脾、肝3脏之阴;女贞子、旱莲草滋肝肾,养阴血;枸杞子益肾填精;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化瘀消斑;柴胡、枳壳理气解郁;益母草、泽兰活血通经,协同使用可使气机条畅,冲任调和;炒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元阴不足,阴液亏少,无以行舟,故以郁李仁润肠通下。
服药后月经基本如期而至,唯血量偏少,故减去理气的枳壳,加丹参以加强养血活血之效。
之后根据肾为水火之脏、肾之阴阳互根互生的理论,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加用菟丝子、杜仲等填精益肾、温补肾阳,以阳中求阴。
4 小 结黄褐斑作为一种色素沉着性病变,虽属皮肤病范畴,但以女性患者为多,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根本在于机体脏腑、气血、冲任的失调,并与肝、脾、肾3脏关系最为密切,3脏均会导致气血运行障碍,气血瘀滞,颜面失与荣养,故发为黄褐斑。
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多采用西药,然而由于西药的作用单一,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因此疗效欠佳。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分型论治,可达到调节脏腑阴阳使气血运行条畅、经络平衡的目的,从而使面部荣华有光、黧黑尽去,具有较稳定的远期疗效。
而治疗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辨证准确,抓住各证型的精髓。
由于临床上肝郁气滞、脾失健运和肝肾阴虚3型常可相互转化或有并见的症状,故需抓住主要矛盾,对症治疗,治疗中要处理好虚与瘀的关系,注意补阴药的运用及顾护脾胃,方可获得良效。
另外,该病患者常伴有内分泌功能紊乱,因此,调节好女性内分泌环境,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防晒及化妆品的使用,积极预防妇科疾病及治疗慢性病,是预防黄褐斑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1]王萍,张芃.损容性皮肤病中西医特色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朱仁康.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3]高新彦,马宽玉.古今名医皮肤性病科医案赏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4]王萍,张苍.中医皮肤科主治医生748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9.[5]黄尧洲.皮肤病中医特色诊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收稿日期:2011-07-12(编辑 颜 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11)10-0060-03·临床经验·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经验马帮义,吴锦萍,韩 丽(米易县中医医院,四川米易617200)关键词:头痛,血管神经性/中医药疗法;柴葛解肌汤/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志码:B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头·06· 中医研究 2011年10月 第24卷 第10期 TCM Res.October2011Vol.24No.10 万方数据痛反复发作,病情顽固,迁延难愈,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
笔者临证三十余载,对该病的治疗略积心得,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血管神经性头痛为现代医学病名,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阵发性头痛,开始则游走不定,可遍及满头部,日久则多固定某一部位,疼痛多为跳痛、钝痛、锥刺样痛,疼痛多伴头昏、闷胀、烘热、眼眶胀等症状。
现代医学借助脑电图或脑血流图、颅脑CT等仪器检查,排除脑占位性病变及眼、耳、鼻等局部病变而引起的头痛,即可作出诊断。
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紊乱、血管的异常痉挛而引起血流障碍,或血管的扩张压迫周围组织造成血流的阻滞,累及痛觉纤维神经,因而发生头痛。
本病属中医学“头风”、“内伤头痛”、“血瘀头痛”范畴。
中医学则认为,头为清阳之府,乃髓海之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其病理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头位于机体最高处位置,有巅顶之称,故有“巅顶之上,唯风可到”之说,因“风为阳邪,其性走上”、“风者善行而数变”和“风为百病之长”的特性。
风有外风和内风,内外相搏,故头痛多有发止迅速的特点,因而头痛的发生多与风邪密切相关。
二是,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行于头面部而汇聚,阳为热,其性炎上,而遇风邪煽动,尤如烈火遇狂风,风热相扰,则头痛发作更速。
三是,本病多病程较长,而且顽固,有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之特点。
故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不通则痛”之说。
头痛之因虽众,然“瘀”为主要因素,因此,风热上乘,扰乱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是发生头痛的主要病机关键。
2 临证经验发生头痛的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热、瘀,故临证治疗多采用疏风清热、熄风止痉、化瘀通络为其基本治疗原则。
笔者在临证中常选用《伤寒六书》中的柴葛解肌汤作为基础方,方由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黄芩、白芍、桔梗、甘草组成。
方中葛根、羌活入太阳经,治疗后枕部、颈项头痛;白芷入阳明经,治疗前额头痛;柴胡、黄芩入少阳经,治疗两侧头痛;白芍、甘草,前者酸,后者甘,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桔梗引药上行直达病所。
所以,本方三经药物均具备,组方合理、恰到好处,颇为适宜,故选本方作为基础方。
但由于该方药味较少,显得势单力薄,唯恐力不足,收效甚微。
因头痛顽疾如坚固堡垒,不用足量则难以摧塌。
应根据风、热、瘀之特点,在基础方中加入相应药物方能制胜。
加入桑叶、蔓荆子、刺蒺藜疏散外风、清利头目;加入全蝎、蜈蚣、白僵蚕、蝉蜕搜风通络、熄风止痉,因虫类之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滞之处皆能开之;加入川芎活血化瘀而止痛,此药辛温味薄而气雄,性善走窜,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行血中之气,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且用量宜重,一般用20耀30g之间。
加用滋阴凉血之玄参,助白芍制约川芎、白芷之辛燥,以柔制刚,刚柔相济,而且还有缓痛之功效。
经过上述精心配伍组合,达到群雄合作,量大力专,取效迅速,疗效满意。
3 病案举例患者,男,37岁,2007年3月5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痛十余年,复发加重2个月。
现病史:患者1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头痛,经口服药物治愈,1年后则每遇外感、劳累及情绪不稳而诱发,发则满头游走性疼痛,呈跳痛、钝痛,每次复发时,服自备头痛粉、止痛片后可缓解。
患者近2个月头痛复发频繁,病情日趋加重,加倍服头痛粉、止痛片均无效,遂到某市医院经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后经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给予尼莫地平、天麻头风灵胶囊等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一直未愈,遂来中医诊治。
症见两侧头部疼痛,痛如针刺,有时跳痛伴头昏、烘热,前额及眼眶酸胀,口苦、苔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医诊断:头痛,证属风热上乘,扰乱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治宜疏风清热,熄风止痉,化瘀通络。
给予柴葛解肌汤加味,药物组成:柴胡12g,葛根30g,黄芩15g,白芍30g,桔梗12g,羌活15g,白芷20g,桑叶20g,僵蚕15g,川芎20g,蔓荆子15g,刺蒺藜20g,全蝎9g(冲服),蜈蚣2条(冲服),蝉蜕12g,玄参20g,甘草6g。
水煎服,2d1剂。
服药5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前额及眼眶酸胀消失,其他诸症亦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守原方服完10剂,头痛顽疾告愈。
随访2年,未复发。
按 本例患者属青壮年,不明原因反复头痛达十年之久,根据临床表现,脉症合参,符合风、热、瘀的病机特点,故采用柴葛解肌汤为基础方,再根据风、热、瘀的病机特点加味而治之。
由于辨证准确,治法合理,方药对证,服药15剂后,10年之久的头痛顽疾得以治愈。
4 小 结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环境、学习、工作等压力的因素,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多,病情反复、顽固难愈。
现代医学治疗虽见效快,但停药后病情易·16· 中医研究 2011年10月 第24卷 第10期 TCM Res.October2011Vol.24No.10 万方数据反复发作,而传统医学通过精心辨证,找准病机,分清标本虚实,对不同的个体给予相应的治疗,从根本上改善病情,达到减少复发或治愈的目的。
故中医治疗本病有着较大的优势。
收稿日期:2011-06-23;修回日期:2011-07-20(编辑 马 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11)10-0062-02·名师高徒·袁海波教授辨治胸痹心水用药经验黄合义1,袁智宇2(1.河南中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袁海波教授传承工作室,河南郑州450000)关键词:袁海波教授;胸痹/中医药疗法;心水/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B 袁海波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带徒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袁老行医近五十年,在辨治胸痹心水方面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现将袁老辨治胸痹心水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遣药,有的放矢胸痹心水是以心脏为主的脏腑机能不全引起血运、水运障碍,以胸闷、喘促、心慌、水肿为主症的病证。
该病多由气血亏虚、运行失调导致血瘀阻滞经脉、水湿泛滥。
气虚血瘀,瘀阻水聚,水聚而血瘀,互为因果。
袁老认为该病是以心气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的本虚标实证,故以益气化瘀、理气行水为基本治法,常用太子参、人参、西洋参、党参、红参、黄精、黄芪、白术、仙鹤草等补益脏腑之气,取鸡血藤、川芎、郁金、姜黄、丹参、当归等活化经脉之血瘀,派檀香、枳壳、香附、生麦芽、木香、炙杏仁等调理脏腑之气机,遣车前草、白茅根、炒葶苈子、赤小豆等驱除泛滥之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