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3)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
(4)影响:
①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考点深化
【秦汉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比较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的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任命
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6·全国Ⅲ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
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
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
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
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7·全国Ⅰ卷·25)
表1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3、文化(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 ①佛道兴起,冲击儒学,相互影响 ②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 (思想活跃,魏晋风度,注重个性) ③教育家族化 ④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灌钢法、祖冲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东晋 王羲之顾恺之、石窟艺术)
(二)核心概念
【皇帝制度】
①特征: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 ②影响:皇权的独断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
秦 【三公九卿制】
朝
①职权范围: 三公 、九卿。
②参政方式:朝议制度。
③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
【郡县制】
①起源:春秋战国时期。 ②内容: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由中央直接管理。 ③特点: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 ④影响: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理;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二)核心概念
【户籍制度】
①西汉政府把控制的人口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等项目载入户籍,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②赋税制度分人头税和田税;
汉 朝
【盐铁官营】 ①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
②汉武帝时,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
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 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 映出官修史书
【独尊儒术】
汉 朝
(1)董仲舒的思想 ①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②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纲五常”。
(2)特点:
①吸收了法家和阴阳家思想,内儒外法。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儒学官方化。
③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上,强调君主权威,带有神权色彩。
内涵:君主内圣外王
影响:儒学思想政治化、伦理化;礼乐兴盛; 提升了官员素质;出现了神秘色彩,促使唐 宋儒学的复兴,回归先秦儒学之道。
(三)考点深化
【2.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仁政、民本、教化)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 ③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017·全国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
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 的一切事情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收入来源
来源于他的领地
官吏选拔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受制于皇帝,服务于皇 权。
相互制约、机关臃肿、 运转不灵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由皇帝来任免,察举、科举制
(三)考点深化
【汉代儒学与官僚体系】 【1.汉代儒学与官僚体系的关系】
原因:传承礼乐文化;强化皇权;强化教化管 理;解决功臣与郡国之间的问题。
(1)复兴了周礼,提高了儒学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地位,塑造皇帝内圣外王 的形象。 (2)政教合一,形成了重礼重孝风气。 (3)导致“天人感应”理论形式化,形成一套成熟的以“德”为核心,以 天人感应为表现形式的天命理论。
(三)考点深化
【儒家思想的特点】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朝
③东汉时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监察制度:刺史制】
①内容:A.地方: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B.中央:御史大夫 ②本质:加强皇权。 ③评价:A.积极: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消极: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有限。
【选官制度:察举制】
①内容:“举孝廉”,注重看人才的品德。 ②选官权:地方官吏。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1、政治(政局、制度、政策、民族、外交等方面思考) ①社会动荡,中央集权破坏 ②专制皇权破坏,门阀士族政治(九品中正制) ③三省体制建立 ④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2、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格局、经济结构等) ①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发展缓慢 ②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 ③均田制(北魏) ④商品经济水平总体较低 (战乱,分裂,自给自足庄园经济)
的重要标志。
【中央官制:内外朝制】
(二)核心概念
①内容:内朝(尚书令、侍中);外朝(三公九卿) ②特点: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 ③评价:增强了皇帝的决策权,削弱了相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到州郡县制】
①汉初:西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汉
②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思想文化:儒家取得独尊的地位,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主流思想。
从周制到秦制
统治集团的更新
一、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型
治国思想的调适
布衣将相之局的形成 士人政府的出现
世家大族的崛起
西汉初年,商贾势力的迅猛发展
二、汉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汉武帝时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手工业
三、秦汉时期法律建设
秦汉时期立法活动 秦汉时期立法成就 秦汉时期立法精神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016·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016·全国Ⅱ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
礼无法约束平民和官僚。 因此在文化上,秦汉皇帝思考怎样教化百姓,以统治辽阔的国土。
(2)人才因素: 汉初军功贵族显赫,武将轻视文人,文士人才极度匮乏。推行郡县制以
后,需要众多的贤人担任官僚。
(3)经济问题: 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约束以家为单位的言行。
(三)考点深化
【汉代儒学】 【4.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专题二:高考25题题型研究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BC221-589年)
本课结构
2020届二轮复习备 考
核心突破
真题分析
微专题
(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
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
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
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
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015-2019年全国课标卷25题统计分析
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