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我认为中国智慧包括三个部分:政治智慧、哲学智慧、人生智慧。

今天主要是讲政治智慧。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和周公的政治智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里曾说过,人类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童年时代。

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被称为是正常的儿童;一种是早熟的儿童;还有一种是粗野的儿童。

马克思说古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没有说谁是早熟的儿童,也没有说谁是粗野的儿童。

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

这在《周易》的辩证法和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周易》的“周”和“易”,每个字都有三层意思。

“周”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代”或者“周文”。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也代表三个民族,即夏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周易》的第一个“周”字就是“周民族”或“周朝”;第二个意思是“周全”、“周到”,把自然、社会、人的种种现象都概括进去;第三个意思是“周而复始”。

对六十四卦解释是《易经》的主要内容。

六十四卦从乾卦开始,乾卦就是天,第二卦是坤卦,就是地,从乾坤两卦开始转到六十三卦,就是“既济”,“济”就是成功了,“既济”就是已经成功了。

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意思是还没成功。

《周易》从乾坤两卦开始演变,讲整个自然、社会、人的变化,变到六十三卦,说“成功了”,最后告诉你没成功。

没成功怎么办?从乾卦开始再运动,周而复始。

“易”这个字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简易、简单、容易”,《周易》只有六十四个符号,非常简单;第二个意思是“变异、变化”;第三个意思是“不易、不变”。

“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日月为易”,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白天变晚上,晚上变白天,这是易,这是变;第二个解释是“易”这个字的形状源自蜥蜴,变色龙变来变去,所以它又是变;第三种解释,易就是倒水,把这杯水从这倒进去这叫易,还是变。

不管哪种解释,易就是变,变就是不变。

《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世界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

这些思想产生于公元3千年前,根据易传的说法,《易经》的产生应该是殷商之际,就是“武王伐纣”的前后。

(二)周公的政治智慧我们今天很多思想,实际上三千多年前就已经萌芽了。

公元前3000年前发生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武王伐纣”。

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出兵是在子月,就是1月份。

灭掉殷纣王是丑月,即2月份。

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车、飞机、导弹、坦克,主要靠步行。

胜利为什么来得这样快?这是周人要思考的一个严峻政治问题。

谁思考?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文的叔叔。

“武王伐纣”三年以后,周武王就一病去世了,继位的是他儿子周成王。

因为当时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他儿子周成王接位,因其年幼而周公摄政,所以这个问题就由周公来思考。

1、周公的第一个政治智慧:以人为本《诗经》里有一首诗,传说是周公写的,写的是他参加一次典礼。

这个典礼是祭奠周人的祖先,就是祭祖。

周人战争胜利了以后,就要祭奠祖宗。

结果那些打败仗的商人,就是殷人的遗民们,也穿着周人的衣服参加祭奠。

周公当时就想,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穿着人家的衣服去参加人家的仪式?我们的胜利来得这么容易,我们的政权能巩固吗?我们周王朝能够做到长治久安吗?他不能不想这些问题,他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

殷商王朝为什么迅速灭亡?周公得出的结论是,殷商王朝太不把人当人。

周武王胜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前徒倒戈”。

“前徒倒戈”就是周武王的军队开过去之后,殷纣王的先遣部队掉转枪头打后续部队,也就是殷纣王派出去抵抗周武王的部队,变成了周武王的先锋部队。

面对众叛亲离,殷纣王只好放火把自己烧死了。

殷纣王为什么众叛亲离呢?周公的结论是:他太不把人当人了,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人殉”。

殷商王朝有一个制度,就是贵族死了要大量杀人陪葬,这方面有大量出土文物可以作证;第二是“人牲”,牺牲的“牲”,牲口的“牲”,就是在祭祀的时候杀活人做牺牲。

祭祀在我看来就是请神吃饭。

这里有一个很深刻的文化原因,就是民以食为天。

食物是生命之源,因此请人吃饭是很大的情义,不是一种简单的交易或者交换,有人情味儿在里面。

神也是一样的,你要请神帮忙,就要请神吃饭,请他吃饭你得上菜,菜是什么?菜就是“牺牲”,中国古代的“牺牲”有马、牛、羊、猪、狗、鸡,合起来叫“六牲”。

去掉马叫“太牢”,牢房的“牢”,宝盖头下面“牛”,以牛为主,所以叫“太牢”。

去掉牛只剩下羊叫“少牢”,反正你得请神吃东西,吃什么呢?就看你请神办的事有多大。

请神办一件小事,说我今天出门一路平安,杀只鸡就够了。

现在要跟谁打仗,要请神说要全胜,杀马都不够了,得杀人,杀人也要根据情况来,也有等级。

一般打个小仗,杀奴隶,打个中仗杀平民,打个大仗杀贵族。

最后,奴隶没有生命安全,平民没有生命安全,贵族也没有生命安全,太不得人心了,太不把人当人了。

周公反省了这个教训得出一个结论,政权要能够长治久安,必须要把人当人。

这就产生了周公的第一个政治智慧: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从这来的。

周公执政后从理论上讲把“人殉”和“人牲”废掉了。

“人牲”后来是废掉了,杀活人祭祀是废除了,“人殉”一直到清代还没有完全废掉。

孔子有句话叫“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周公把活人殉葬废掉以后,就用木偶、泥人来代替,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用泥人代替活人,这已经是进步了,但孔子还是不同意,孔子说这是谁发明的,第一个做泥人的人断子绝孙,“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这个意思。

2、周公的第二个政治智慧:以德治国周公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周公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个世界是由天和地组成的,我们头顶的是天,脚底下是地,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叫天圆地方。

这个正方形的地,正中间就叫中国,中央之国,“中国”指的是地理中心,而不是指政治概念,在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那个地方有一个观星台,观星台下面有一个石头叫地胆,对应天上那颗星星叫天心。

从这个地胆出发向东走、向西走、向南走、向北走,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是个正方形的地。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圆的天扣下来,平面图是个圆的,当中还切一个正方形的地,还多出这块地。

那四块地方是四个海——北海、东海、南海、西海,四海的里面是这块地,所以这块地叫“四海之内”,简称“海内”。

这块地就在天底下,叫“普天之下”,简称“天下”。

天下和海内是一个概念,同一个地方就是全世界,全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产权是谁的呢?天的。

但是天不能够来治理,天必须指派一个人来治理,这个人就是天子,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天的嫡长子叫天之元子。

比方说我们把天下看作一家公司的话,董事长是天,天子是总经理,天子的治权需要得到天的授权的。

这是必须要授权的,因为他只有治权而没有产权,这个授权叫天命,天的命意,天的任命叫做天命。

所以后代的皇帝在讲到政权的合法性从哪来时都说是天给的。

如果这个总经理干得不好呢?干得不好他得下台,改朝换代。

改朝换代叫“革命”,革命的全文是“革除天命”,“革”就是拿掉,拿掉这个授权就叫革除天命,简称“革命”,“奉天承运”简称“天命”。

周公先把这个道理跟大家讲清楚,之后又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就是天是很公平的,天没有私心,天是出于公心的,天就是看谁好,谁有道德,他就授权给谁。

当年大禹治水,有公德于下,天就把天命授予了夏,后来夏桀失德,天就革命了,把政权授予了商汤王,后来殷纣王失德,所以天就授权给我们周武王,这就讲通了。

就是说我们周是以道德得到的天下,因为我们有道德。

他是不是有道德呢?确实有道德。

周人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

殷商王朝当时是因垄断工商技术,主要是青铜冶炼技术而获得天下的。

周人掌握了农业技术,但是不垄断,把农业技术传播给落后的民族和部落,这样大得人心,结果是当时的农村地带,基本上是周人的地盘和周人的同盟军。

殷商王朝当时主要是守住几个城市,这就是《论语》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三分之二在农村,还有三分之一在城市,因此周人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

周公说我们有道德,以道德得到了天下,逻辑的结论是:既然天下是靠道德获得的,那么保天下也得靠道德,以德夺天下,以德坐天下,于是产生了周公的第二个智慧:以德治国。

3、周公的第三个政治智慧:以礼维持秩序道德是诉诸良心的,你有良心我可以跟你讲道德,你没良心跟你讲不成道德,而且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不是法律,法律有明确的条款。

用道德治国似乎说不清,它必须要有可操作性,这个可操作性的东西就是礼,礼体现了周公的又一智慧。

礼是可操作的,礼是什么呢?礼是可以维持秩序的东西,社会不能乱,社会要井然有序。

靠的就是礼,因为礼规定了等级,有了等级就有了秩序,礼有规矩,规矩怎么定?比方说,首先人分三等,第一等贵族、第二等平民、第三等奴隶。

贵族当中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诸侯又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规矩定下来了,周公在此基础上再讲到制度问题。

第一个制度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就是解决继承权的制度,包括这么几个内容:一是父家长制。

所有家族的继承是以父系为系统的,我们现在还是这样,都姓父姓,少数姓母姓,也有极个别的,父亲姓、母亲姓都不姓的。

二是嫡长子制。

一个贵族在理论上有三种儿子:嫡长子、嫡次子、庶子。

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嫡子当中,老大叫长子,其他的儿子叫次子。

因此庶子的地位最低,嫡长子地位最高,家族的地位、血统、财产,原则上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叫嫡长子继承制。

第一代的高祖传给他的嫡长子——太宗,太宗又得传给他的嫡长子——世宗,世宗又得传给他的嫡长子——仁宗,仁宗又得传给他的嫡长子——宣宗,这样一路传下来整个系统叫嫡系。

嫡系代表的意思就是正宗、正统,这些概念都是从这来的。

三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有人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这是不准确、不严谨的。

严格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个制度规定贵族男子只能有一名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个妾。

妻家和夫家是婚姻关系,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八抬大轿、骑高头大马去迎娶开中门进来。

妾都是来路不明的,有赏的、有买的、有偷的。

妻和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第二个制度是封建制。

天子周武王必须传给他嫡长子,他的那些兄弟,还有他的那些次子和庶子怎么办?周公的办法是分出去当国君。

你不能当天子了,降一等当诸侯,什么叫诸侯?诸多的侯,一个天子诸多的侯。

诸侯分出去就叫国君,他的地盘就叫“国”,就是把天下分成好几块,分好后把国境线划出来,然后在国境线上犁沟,挖很深的沟放水——界河。

把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在堆在两边的土上种树,这样一个动作就叫“封”,封建的“封”,“封”字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再指定一个弟弟或者庶子来当这个地方的国君,这个动作叫“建”,合起来叫“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封建”这个词就是从这来的。

国君们拿到这个地方以后,也不能独吞,再分的地方叫“家”,也是挖沟,也是指定一个人做“家君”,“家君”就是“大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