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山歌现状特点及其继承的对策
客家山歌的生命力,在于它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斗争,并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纯朴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如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存在于自然景色中,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意愿,并给人于美感和教育。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艺的猛烈冲击,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欣赏有了新的追求,作为客家文化代表的客家山歌也必须顺应时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
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
”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自改革开放后,客家山歌的发展现状又到了一个新时期,人才辈出,不逊风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业余走向专业,从民间走向舞台,要求更加严格,创作逐渐细分,有人专门负责写曲、写词,专业人员演唱。
2003年7月,梅州迎来了阎肃、徐沛东、陈小奇、李昕、王佑贵等20多名中国著名的词曲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他们是来梅州“量身定做”一批具有客家风味的现代歌曲,为“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节”做准备。
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便从2004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今年2月举办了第二届。
山歌节为世界各地客家人充分展现各自风格独特的山歌艺术精品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吸引了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
甸、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山歌手前来演唱献艺。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人们的传唱,很快传遍了全球,客都梅州的天籁之音,回荡在喜爱客家山歌人的心头。
而且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有不少客家艺术家在其创新上努力寻求突破,如客家山歌的器乐化、客家新音乐、山歌剧的出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梅州的山歌爱好者就成立了山歌协会,他们搜集民间山歌资料,研究传统山歌的修辞手法、用韵、衬字等,并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有关部门还聘请老师到大、中、小学校开设山歌课程,每逢中秋节全市还要举办山歌节,为流传千年的客家山歌将再创辉煌努力。
(1)客家山歌器乐化:在客家山歌器乐化上做出成绩的,如梅州嘉应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刘鸣钟老师,根据客家山歌改编创作了二胡、板胡独奏曲《客家恋歌》、《客家欢歌》、《山乡喜讯》、《缅怀》、《独弦吟》和器乐合奏曲《相思情》、《海棠花》、《买杂货》等一系列客家山歌器乐曲。
刘鸣钟为客家山歌器乐化作出了重大的推动和贡献。
(2)客家新音乐:这类作品保留了客家山歌的主要特点,又带来新音调、新的音乐形式。
较好地弘扬了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
如梅州音协主席陈勋华创作的少儿山歌表演唱《种瓜谣》,就采用广东梅州丰顺“丰良客家山歌”素材创作;女高音独唱曲《梅花端种梅州》是用叶剑英元帅的诗词创作,可以用客家话演唱和普通话演唱,这类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新音乐。
(3)山歌剧:上世纪50年代至今,梅州文艺工作者在山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新剧种——山歌剧,并创作出一批优秀剧目。
山歌剧的诞生正是客家山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前以口头形式相传的原始状态的客家山歌,伴随着千姿百态的戏剧人物形象和专业音乐工作者加入设计人物唱腔、编创新曲,登上了大雅之堂。
如《挽水西流》、《相思豆》、《山稔果》、《啼笑冤家》、《等郎妹》等,并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啼笑冤家》还被拍成客家话电影。
2005年由梅州市戏研室创作,梅州市山歌剧团表演的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大型山歌剧《山魂》,还于2005年11月参加了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日益丰富,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艺术,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我认为要发展传承客家山歌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
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是传承客家山歌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对传统的客家山歌的原貌进行采集、记录和整理,将传统的客家山歌原汁
成更具艺术感染力的客家新山歌。
(四)树立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音乐品位音乐需要通过技术来提高品位。
中国音乐学院金铁林教授曾说:只有科学的、民族的、艺术的、时代的才是当今民族声乐发展的宗旨。
听听社会上的一些歌手,很多人唱的都是大白嗓,声音不优美,年轻人一听到就说难听。
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歌唱方法。
很多人以为客家山歌就是用大白嗓演唱的。
其实,客家山歌也是民歌的一种,应该用科学的声音去演绎,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增强音乐的美感。
科学唱法掌握了,歌声更加丰满动听、圆润,就会达到唱什么像什么,让人们听到的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五)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客家山歌
用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客家山歌是传承客家山歌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可以把客家山歌刻录成VCD、DVD光碟,制作伴奏,制成MP3或MTV,发到网上,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客家山歌,让更多不同层次的人群都能接触到客家山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山歌的魅力,让客家山歌走进千家万户。
(六)加强政府对客家山歌发展的保护与引导
客家山歌的发展仅靠几个人的呼吁是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和大众普遍的思想解放,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经济上、政策上的支持和在决策上的引导。
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氛围支持和发展客家山歌,积极为客家山歌的振兴提供更多和更为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