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脏象第二节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
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人于小肠。
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
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
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
“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
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
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
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
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
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
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
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
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调节脏腑气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
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
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
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
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三)胆的生理特性1.胆气主升: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
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
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
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
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
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人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性喜宁谧:宁谧,清宁寂静之谓。
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
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
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
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
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
《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所以说:“脾,坤土(坤与乾对,坤为阴,乾为阳——作者注)也。
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伤寒论》)。
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景岳全书·饮食》),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所以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胃气,其含义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
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
由于胃气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
因此,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
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
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过经脉输送的,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从脉象表现出来。
临床上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为其特点。
其三,泛指人体的精气。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
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
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保护胃气,实际上保护脾胃的功能。
临证处方用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三)胃的生理特性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
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
饮食物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
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
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
)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
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