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 PPT

中医学基础藏象学说 PPT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 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哲学思想渗透
4、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 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 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 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 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第二章 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学说。
中医特有关于人体生理 病理的系统理论
一、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 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 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 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 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 氣。…… ”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现象
比象
藏,是 指藏于躯体 内的脏腑组 织器官 ;
象,是 指表现于外 部的生理病 理现象与比 象。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体内,但其 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均 有征象表现
还需注意:五脏属
阴,六腑属阳,二者 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 形成阴阳表里关系。 临床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而脏实者 可泻其腑,腑虚者可 补其脏。
如:手太阴 肺经和手阳
明大肠经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基本概念 •之间关系
五脏的精气阴阳实质是人整体精 气阴阳的一种划分方法而已。
五脏之精:五脏 所藏的有滋养、 滋润和支撑本脏 及其所属六腑、 形体、官窍等作 用的液态精华物 质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3.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
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 “五神脏”。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 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 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 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 之气虚的不同表现。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实际是一身精气阴阳的关系
气分阴阳

精化 为气 五脏藏精
1、五脏藏精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形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主要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 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见绪论
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体现:
1.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经络联系; 生理病理关系密切
比如:
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 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 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 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 皆有大数。”
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 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 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
于外。
注意和现代医学概念 相区分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 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 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 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 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 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 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后天之精
一身 之精
精 先天之精

五脏 之精

精气互化
精 互化 气
重在滋养、 闭藏
偏于在内
重在运 行有序
偏于在外
功能形态随之转化
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 人体的精、 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 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 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 和功能(兴奋抑制等)。
气分阴阳: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即肝心脾肺 肾,形态多属实 体性器官,功能 为贮藏和化生精 气,具有“藏而 不泻”,“满而 不实”的特点;
六腑即胆、胃、小 肠、大肠、膀胱、 三焦,形态多属中 空性器官,功能主 受纳和传化水谷, 具有“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的特 点。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 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 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似脏似腑,又 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混合散布全身
注意:人体的精主 要起滋润和滋养作 用,它不但滋养所 在脏器,它作用的 发挥又是以内脏的 正常功能为前提
人体气
同 源
无形
看不见
不断运动
推动调控人 体生理功能
五脏之气
各具特点
重在强调功能
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 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 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