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课笔记王岳川:艺术本体论

★听课笔记王岳川:艺术本体论

王岳川:文艺美学在宇宙中我们代表什么微观世界跟宏观世界极其相似。

谁能说我们是唯一,是宇宙的中心吗世界上活得最长的是彭祖,800岁,先秦一个季度为1年,也就是200岁。

本体论是一种直指心性的体悟。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没有体会到江上千帆相竞,无非一艘在利一艘在名,这个人一辈子没活明白。

本体论也翻译为有,即存在或存在物的意思,康德认为自在之物就是本体。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绝对理念就是本体,已经走向主观了,但他的先验理念还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胡塞尔的先验本体论认为本体是思维活动中的对象。

海德格尔认为,本体是人的存在,后来发展为个体的存在,此在本身。

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

苏东坡的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这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本体是对对象的、客观事物的对象化认识,本体是通过物或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苏东坡可以和我、和风月坐在一起。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在认识论(乘着理性的翅膀)起来以前,世界是万有、大全乃至中国所说神秘等等。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

理性开始膨胀,让一切可笑或者是可疑,乃至可玩味的东西变得索然无味。

(侯宝林相声,两个醉鬼,打手电,说关了摔下来自怎么办,现在人们听这个不会笑了,因为有文化有理性)。

18世纪以后,整个世界是一个理性主义的思潮。

为什么那么多的物理学家,到晚年全部信了宗教,想要找一个背后看不到的巨大的东西。

包括霍金,认为人类活不过这1000年。

本体论是在认识论的极限处出现的。

就是认识论解释不了的情况下出来的,但有些人认为这是迷信。

迷而信之。

最早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然后随着认识论的理性膨大以后,它把本体论挤到一边。

本体论和伦理学有什么关系在今天的社会当中,本体论和伦理学有更多的关系,变成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成为人终极关怀的思考。

北大中文系很少有人自杀因为北大有哲学有历史有中文,自杀是本体论问题,是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虚无不能承担,为虚无所压垮。

本体论是终极价值关怀和伦理,也就是活着的意义问题,也就成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这样对为何生、为何死、死是生之意义还是生是死的意义的思考就使本质溢出人的存在自身,直接成为人对其本质的永恒设立和始源追问。

存在与本质是否同一俄狄浦斯,斯芬克斯之迷,早晨4条腿,中午2条腿,晚上3条腿,是什么是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认识了“人”,认识了自己,就会产生出哲学,趋向哲学王国,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和“人”的时候,那就是浑浑噩噩的一辈子。

当俄狄浦斯面对斯芬克斯之谜一语道破是人时,斯芬克斯坠崖而死。

这种自绝既不是由于忍受不了谜底被揭穿的羞怯,也不是对人能把握自己生命存在形态及其界限的祭奉嘉奖,而是因为目睹真(真相)以后,必须面对死亡。

终于俄狄浦斯在解悟了人这一大谜的同时迈出了人的界限,他最终成了弑父娶母,―――《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怎么把闻道和死联系在一些呢马克思说:科学的入口是“地狱的入口”。

尼采,很聪明,26岁就成了大学教授,死的时候才50岁,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的秘密,最后疯了。

梵高放弃那么好的工作不做,结果疯狂画画,从业余到专业,再到大画家,当自认为是大画家的时候,他的画一美元也卖不掉,结果也疯了。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获了诺贝尔奖,自杀。

最伟大的是史马迁,受宫刑,仍然独立天地间。

史马迁写的可信的历史。

很多人放弃思想的权力,所以有思想家提出“逃避自由”,逃避本体的要求。

《红楼梦》说得特别好:“生前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人没了。

生前日日说恩情,生后又随人去了,看尽多少人间事。

”人能将自己的本质推进到何种程度,古人的古训“至于至善”,难啊!自我放弃、自我逃避,为了把自己推到极限,《笑傲江湖》中,为了练绝世武功,人要把自己阉割成了非人。

一个人原本为了推进自己本质到最高,结果变成了反本质。

太多的人被金钱、学术、美女所异化。

人的本体意识反思会不会把人带到意识的边缘而使人坠下万丈深渊很多人的存在和本质是撕裂的,只有个别的对自己的存在有深切的洞悉、并感觉今是而昨非的人,才可能使自己思维达到同一。

如果人能认识某事物,那么一定事先就认识了它。

反之,如果我们事先对一事物完全隔膜,那么也就永远不可能认识它。

这个谜的哲学表述,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就是说,如果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话,那么思维就根本不可能认识存在,因为它们完全是异己而不可相通的东西。

反之,如果思维能够认识存在,那么二者在根本上必定具有同质性、互通性。

林黛玉写的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奴隶主和奴隶都在城邦里面,心态能一样吗人是从自己的处身性去认识事物的。

柏拉图“回忆说”:人的感觉只能认识变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人能知道什么”,《实践理性批判》“人应知道什么”,《判断力批判》“人可以希望什么”,他的三大批判的所有问题归结为一个,“认识如何可能”。

康德的回答是否定的: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黑格尔这康德的问题是持肯定的,他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因为它是熟知的。

”你太熟悉了以后,对它的本体就不了解了。

本体是人类的成长论,人性的伸张论和心灵的拓展论。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体论是怎么演进的伊奥尼亚水毕达哥拉斯数阿那克西美全巴门尼德在都是对对象式的求索,自然实体本体论,没有考虑到人。

到中世纪,本体是无所不在基督,神性本体论,把上帝叫father和人联系上了。

近代,本体论叫唯理性本体论,我思故我在。

19世纪,唯意志本体论,向心拓展弗洛伊德:唯本能本体论,在人的下半身本体论从天外到人的下半身,难怪现在的画家乐此不疲地画裸体,因为他们头顶没有天,也不再去问神,也没有理性,也没有意志,只有力比多。

人类真应该这么走吗生命本体论,第六本体论什么是生命本体论,对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活力”“精神意志”加以强调和高扬的转移,是在本体论上进行了“革命”,涤荡了以往本体论的非人化倾向,创立了生存本体论的地位。

于是作为世界本来的本体,在叔本华那里,是“意志冲动”;在尼采那里,是健动不息的“生命力”;在狄尔泰那里是迷一样的生命及其“生活世界”;在柏格森那里是“直觉”“绵延”――人所能把握的,都把握在感觉之中,人所能超越的,也只有通过感觉去超越。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敬亭山附近醉酒捞月最后死了,此诗写他与玉贞公主。

史成芳,本体论从生到死的典型《飘逝的是永恒的》艺术本体论的拓展在艺术范围内,本体论是怎样出现的艺术本体论是对人自身的关注。

艺术认识论是对人的对象的关注。

艺术成了人生存的揭示,成了人渴望追求和超越的家园。

艺术是原初的哲学,哲学是本真的艺术。

走向艺术的过程中,两千年来出现了: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文化论摹仿论:只有外部世界才是艺术的西湖和终极本体,艺术是对外部的模仿。

如果这样,人的作用呢柏拉图,绝对理念,模仿的模仿,所以柏拉图不看重艺术,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了。

在《理想国》中,“艺术家可以不同的方式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因他只要拿面镜子四处照照就行了。

”(“镜子说”)不直奔主题的作品的最好的。

两画家画葡萄比赛,一人画葡萄,一人画盖葡萄的布。

罗中利油画《父亲》,高3米多,宽2米多,这个尺寸是领袖的尺寸,表达是抽象的人性,国家也是父亲。

在父亲的耳朵上夹了一支圆珠笔,这是有问题的。

表现论:表现论是对模仿论的整体转换。

霍斯伯斯认为:“艺术表现论仅仅是最近200年之内才取代了艺术摹仿。

”表现论把本体建立在艺术与人的联系上,强调的是主观的感情。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在艺术表现论中,艺术作品本质上是内心激情外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感觉、情思的整合外化。

因而,诗(艺术)的主要源泉和题材是诗人自己的精神特征和活动。

”宁吃鲜桃一棵,不吃烂桃一筐。

刘小枫《诗化哲学》浪漫派的特征:表现成为重赋世界意义的方式。

《少年维特之烦恼》: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很多思想因为不合时宜所以才永恒,中流砥柱为什么被人讴歌,因为它是迎流而上,顺流而去的是什么,是垃圾。

你跟着走,你永远不会留下什么。

表现主义对人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即将感觉浪漫化了。

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说,艺术的本原是心灵的直觉,直觉即创造,创造即形式的表现。

形式论:语言本体论作品本身是本体所在。

既不是大自然和作者,而是作品。

江本胜,水听音乐后的形象文化论:法兰克福学派,奥斯维辛,阿多诺“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为什么希特勒杀犹太人的理由很多,其中有一条,犹太人的祖先是犹大,犹大出卖了耶稣,所以该杀。

第二个理由,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马克思、弗洛伊德等等都是犹太人。

犹太人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希特勒杀了600万犹太人,600万波兰人。

所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歌颂上帝、歌颂美好是扯淡。

二战以后,由审美变为审丑。

中国人是消费,美国人是消费主义(花30年以后的钱)。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即注重艺术与社会、时代、艺术和个人关系的探讨。

本体论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对灵魂归宿的关注。

有灵魂吗科学家做试验,灵魂重21克。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些写满字的稿纸车载斗量,堆在比墓地更可悲的档案库里。

即使在万灵节,也没人去光顾他们。

文化正在死去,死于过剩的生产中、文学的浩瀚堆积中、数量的疯狂增长中。

”故事:《墙》艺术活动价值论3月26日,1989,海子自杀了。

卡夫卡:“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所谓之路者,乃彷徨也。

”这是一个侏儒的时代,理想消散,世界有两种人,男人、女人,错,有七种:男人、女人、男同性恋、女同性恋、男变性人、女变性人、北京还有“二椅子”(不男不女)。

诗人的自杀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就是侏儒写作,没有价值判断,文化突围,变向的是文化投降。

劣币驱逐良币。

“梨花诗”事件。

刘小枫:“屈原的确是中国人的骄傲。

之所以值得骄傲完全不在于他的爱国精神,也不在于他的济世精神,而在于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

他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敢于自杀。

”海子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海关自杀现代人的精神被关住了,历史上3月26号死的有莎士比亚等。

寻诗而死。

海的遗书:“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戈麦,1991年9月在北京圆明园自杀,“海子的死标明中国纯诗已经抵达人类精神最前沿却又在现实当中濒临灭绝。

”海子在精神的刀锋上走得很远,面壁十年图破壁,武汉长江大桥就跳下去30多个诗人。

老作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1996年12月12日自杀,我看到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到晚年都解释不了人的本体的问题,人的本体究竟是可认识还是可感知的还是可体验的。

这是三个不同的领域,可以认识的是认识论领域,可以感知的是心理学领域,可以体验的是本体论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