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姓名:熊伟班级:地本0601班学号:200604310011指导老师:郑庆荣[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1.1三峡大坝基本概述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图1-1)。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
1944年,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垦务局合作,在美国著名大坝专家萨凡奇的带领下,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工作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萨凡奇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水利部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1970年12月26日,葛洲坝工程,被批准先行兴建;1984年4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m的低坝方案;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责成原水利电力部负责,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工作,并重编可行性报告;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图1-1三峡大坝枢纽布置示意图1.2三峡库区基本概况三峡库区包含长江流域因三峡工程修建而被淹没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株归县、兴山县、恩施市巴东县;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等25县市区,统称为三峡库区(图1—2)。
图1-2三峡库区示意图三峡库区(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该区域年均温17.8℃,该区夏季炎热,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8℃~30℃,极端高温42.6℃。
无霜期230~340 d。
年降水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年光照大多在1300~1400 h左右,相对湿度达70-80%,年均风速l.lm/s。
气候垂直变化也大,夏季高温;伏旱较严重.库区地表径流丰富,寸滩多年平均流量为1416m3。
寸滩与宜昌之间的区间径流量为815亿m3。
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630-660mm,平均年径流系数在0.55左右。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08科,1428属,6088余种。
且多属珍稀种属,其中被列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7种,占全国总数的13%。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
1.3相关研究现状自从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的生态环境就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001年,陈利顶等针对三峡库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库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进行了库区19个县生态环境聚类分区。
基于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008年,陈正虎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模式识别法建立了AHP-FPR模型;2007年,燕文明、许其功、刘祥梅等采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评价,多数学者认为:库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一般,库区两端的生态环境优于库区中间。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还结合本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背景,提出了保护和治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如1997年邓宁等提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是发展生态农业。
杜佐华等1999年建议争取尽快建立起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开展库区水土流失生态监测,推进库区水土保持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库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以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有效运行。
2000年陈家玉通过对鄂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表明: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则,加强库区生态建设,恢复和改善环境生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延长三峡水库寿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
肖文发等2004年在对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进行研究后认为:只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科学地封山育林,分带逐步恢复。
同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森林能源,建设多目标复合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发展经济,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经营环境,实现森林恢复,形成合理布局的水库森林防护系统,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002年周勇等以三峡库区株归县为例,对其土壤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如何优化配置人口、资源与环境,是该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6年黄廷义也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和优化库区生态环境,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
2.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4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次为2月、3月,偏高0.9℃, 1月、5月、6月、9月、10月和11月较常年同期偏高0.3-0.8℃。
这里注意到,尽管2006年夏季发生高温伏早,夏季气温异常偏高,但2007,2005年夏季出现凉夏,其中宜昌2005年8月下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低,导致8月库区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一致,因此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年内单峰型分布发生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
图2-3三峡库区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值2.1.2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各地相对湿度明显较常年值有所下降,奉节、株归除外。
三峡库区总体来说相对湿度大,特别是库区西段万州至重庆(图2-4)。
图2-4 2004-2006年平均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比较三峡库区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大。
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数据表现出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有下降趋势。
如图2-5所示,这种变化在三峡工程建设并蓄水2003年至2007年间更加显著。
图2-5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历年变化从常年同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各月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值都有所下降,除2月、11月偏高外。
具体说来,年内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呈现多峰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6月和10月(图2-6)。
图2-6三峡库区2004-2007年平均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值2.1.3对降水量的影响三峡库区各站年降水量自奉节向西各站降水偏多,巫山至株归降水相对偏少,宜昌又相对较多,大体上形成库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多一少一多的分布格局(见图2-7).三峡库区各地降水丰富,常年降水量均超过1000mm。
三峡库区蓄水后,除重庆、云阳、巴东增加外,其余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均偏少为主(图2-7)。
图2-7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2004-2007年) 从库区历年降水变化趋势曲线来看,总体上说自1998年以来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三峡库区发生夏季特大高温伏早,年内降水为887mm,比常年平均偏少235mm。
虽然2007年年降水量为1254.1 mm,比常年偏多128mm,但总体上来看,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图2-8)。
2-8 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三峡库区冬半年少雨,夏半年多雨。
从库区平均降水量的各月分布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各季节的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同,,总体上各月降水量有低于常年同期的趋势(图2-9).图2-9三峡库区各月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值(2004-2007)2.1.4对蒸发量的影响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又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