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考试

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考试

⏹西晋时开始有“经济”一词。

在此之前,有关社会经济活动的概念先后有“食货”、“货殖”、“理
财”等。

⏹对于商贸活动,古代称为“货殖”。

孔子曾经说他的学生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富商大贾写的传记。

⏹司马迁对人的这种求利的本性做了生动精彩的描述:“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议论朝
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

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

⏹籍礼的实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是典型地表示出最高统治者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2、通过天子的示范劳动带动百姓努力生产;
3、能使统治者了解农业生产的艰难,以防止腐化堕落
⏹重本抑末的理由:
1、从狭隘的“粟帛”财富观出发,认为只有农民的男耕女织才生产粮食和财富,工商等“游
食之民”不生产财富,是社会的寄生虫,因而为重本抑末提供了理论基础。

2、农、商之间进行的是不等价交换,造成农贫商富的后果。

这必然诱导人们弃农经商,
使工商业占用大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利于农业发展。

3、从“农战”战略出发,认为国家必须掌握充足的粮食等战略物资,这当然要依靠发展农业
生产,从征收农业租税而获得;为此,必须驱民务农。

⏹“重本抑末”的措施
○1首先是“抑末”。

他们要求坚决堵塞除了农、战以外的所有其他获得富贵的途径。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1、对工商业征收沉重的赋税;2、给工商业经营设置许多障碍:如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以抑制对农民的盘剥;关闭旅店、提高酒肉价格,使行商外出困难;人为提高粮食价格,加重非农人口的生活负担等。

○2其次,是重农。

对在“农战”中作出贡献的人,酌情给予奖励。

具体措施有: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生产粟帛多的人,免除其沉重的劳役、以粮食换官爵,即“粟爵粟任”,奖励田宅等。

○3自秦、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者往往用法律、政治的手段强制性抑商。

主要的措施有:
1、强制富商大贾迁徙外地。

2、把工商业者作为重征劳役的对象。

3、颁布法令,侮辱商人。

4、直接用暴力剥夺工商业者的财产。

5、盐铁官营与禁榷制度。

6、在思想舆论上,朝野上下对工商业者常常是口诛笔伐。

⏹“农政”的基本内容:
一是兴修水利
二是组织推广农业技术
三是注重“时”政
⏹“时”政主要内容有:
1、征调民力、发动战争,应尽量安排在农闲季节。

2、从大农业观出发,要求在动植物生长期间,禁止采伐、捕猎,保护生态。

3、还包含指导和劝戒农民按季节及时生产
⏹李悝:“籴,甚贵则伤民(非农业人口);甚贱则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故甚贵与
甚贱,其伤一也。

善治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汉书·食货志》)
“虽遇饥谨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而补不足也。

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李觏:谷“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

⏹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清代陆世仪:“常平”的弊端
1、经办官吏营私舞弊;
2、是农民无从得到实惠
3、是它是有价出售而不是无偿赈济,因而对于社会最贫困人口毫无救助
4、如果政府粮食储备不足,在灾荒时反而会引发粮价进一步暴涨
⏹农业治生家强调农业治生之道的理由
1、根据“家、国无二理”的原则推论而知
2、经营农业的利润虽然小,但风险也小。

3、土地能保持长久。

4、地租收入安全、正当。

5、务农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

⏹关于人口众多的观念
《诗经·周南·螽zhong斯》:“一、螽斯羽,冼冼sheng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二、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min绳min兮。

⏹人口相对过剩的两种表现:
一是人口的职业分布不均
二是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我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我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经济自由主义对官商弊端的揭露
首先,官商的服务质量十分低劣。

其次,官商垄断,效率低下。

再次,官商必然带来腐败。

⏹分配财富的依据
1、按“劳”分配
2、按“天命”分配
3、按“功”分配
4、按“德”分配
⏹抑兼并思想
1、对商人兼并的抑制思想
首先,先秦法家从“农战”战略出发,谴责农商之间的贫富分化破坏了农业
其次,是西汉儒家对商富民贫的揭露和谴责。

(晁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大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盈,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力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yue缟。

”)
2、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思想
⏹反抑兼并思想
⏹司马光:“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

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
筋苦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

贫者……不为
远虑,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壑而
不知自悔也。

“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者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
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苏辙:“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此势理之所必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而富人于国于民都有很大好处:“城郭人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谨之
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

故财之在城郭者与在官府无异也。


⏹谢阶树:“保富论”
1、富民能“助君养民”
2、富民能助君“教民”
3、富民容易治理
⏹消费需求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上层统治者的消费模式对下层人们的消费具有示范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能超越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广泛存在。

其次,社会风气对个人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再次,城市的消费对乡村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奢侈消费的理由
首先,人生苦短,因而必须及时行乐
其次,名誉是虚幻的,享乐才是实在的。

再次,用相对主义的生死观进一步论证名誉的虚幻:
⏹“崇俭”的必要性
首先,富贵之家、统治者的奢侈必然加重人民负担,导致民不聊生。

其次,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妨碍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再次,富贵之家、统治者奢侈性消费会大量浪费社会资源(包括劳力、物品、时间等)。

第四,奢侈消费会助长贪欲,造成道德沦丧和社会犯罪。

认为只有禁止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才能纯洁社会风气、减少犯罪。

⏹《管子·侈糜》中阐述的“增长奢侈论”
第一,高消费可以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第二,这种奢侈性消费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进行,没有这些条件时应当节俭。

这些条件包括1、“兴时化”,也就是兴时货,即生产品积压,阻碍了再生产之进行,而要推动生产的时候,相当欲凯恩斯所说的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2、必须在一定的积蓄的基础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