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基础理论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种特殊形态,为研究方便,提高研究结果的针对性,首先对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涵义、特征、功能以及范畴予以界定,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生成与发展的相关理论作简要分析。
2.1 农业保险2.1.1农业保险的涵义一般而言,农业保险按其经营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论文主要讨论狭义的农业保险。
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有生命的动植物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
从形式上看,是投保人以支付一定比例的小额保费为代价,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发生所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
简单的说,农业保险就是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保险对象的一类保险。
2.1.2 农业保险的特征农业保险具有一般保险的基本特征:①互助性。
农民通过参加农业保险,缴纳保费,由保险公司集中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在约定风险发生并受到损失时,保险公司从保险基金中支付赔偿金,从而将个人、局部损失,在多人、全局的保险基金中分摊,将一人的重损失,变成多数人的轻负担。
由于风险最终由所有投保人共同承担,所以具有社会互助性质。
②防灾减灾性。
保险公司为减轻灾害损失,一般会采取人工影响气象、动植物疫病防治以及能提高投保人风险抵抗能力而开展的科普宣传等措施,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③经济性。
农业保险是一种经济保障活动,投保人通过以保费形式付出确定性成本,来保护农业生产的直接物化成本,甚至是保收入。
④法律性。
农业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农业生产者在投保时,作为被保险人需要与保险人签订合同,合同受法律保护,双16方根据合同履行权利义务关系,依照约定,投保人缴纳保费,保险人对投保人发生合同的损失给予补偿。
⑤科学性。
农业保险是以科学的方法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措施,其经营是以概率论和大数定律等科学的数理理论作为基础。
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准备金的提存都是以科学的数理计算为依据的。
同时,农业保险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商业保险的特征:①地域性。
农业生产及农业灾害的地域性,决定了农业保险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②高风险性。
农业及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经营农业保险风险是相当大的,展业成本高,盈利水平远远低于商业性保险,这是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经营此项业务的主要原因,也是政府应给与一定政策扶持的主要依据。
③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因此,开展农业保险、必须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实效性,掌握各种保险标的的生长规律,以便在展业、承保、防灾防损和理赔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置相关问题。
④周期性。
由于农业生产的产生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常要经历一个连续的生长过程。
不同年度之间、不同生长季节之间,农业发生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往往有较大不同。
另外,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这就要求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树立持续经营观念,增强时间维度分散风险的能力,在具体业务经营上要注重全程的风险防范与保险服务。
⑤分散性。
农业生产点多面广,经营分散且规模偏小,加之农村交通不便,给农业保险的展业和承保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增加了许多费用支出,出险后的查勘定损也难以做到及时准确。
2.2政策性农业保险2.2.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涵义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的,是指政府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实施的农业保险或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
本研究中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产品的保险给与一定政策扶持和优惠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就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事故的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以上述界定看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只是农业保险的一部分。
理论上,17农业保险的险种可以覆盖所有的农产品,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一般限定在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部分农产品。
这类险种往往社会公益性很强,保险的运行成本高、综合收益低,商业性保险公司一般不愿意经营或无能力经营,只能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范围。
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上看,政策性农业保险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产业政策导向。
从微观操作层面上看,这部分保险产品正外部性效应显著,在竞争的保险市场上难以成交。
而对那些单风险的农作物保险,如农作物冰雹灾难保险、麦场稻草火灾保险、烤烟火灾保险等,以及规模较小、价值较高的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单风险保险或某些综合风险保险,如大棚蔬菜、花卉等,一般不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之内。
2.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有属性政策性农业保险除了具备一般政策性保险的国家宏观调控性外,还因为农业产业的特殊性而具有以下特有属性。
(1)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制度安排。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为有效集中与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交易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制定的约束政府、保险人、投保人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科学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工具。
事实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政府利用保险的“外壳”,注入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内容”,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运用保险机制为农业提供较为全面的风险保障,用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并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最终成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工具。
另外,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WTO规则也许得“绿箱”政策,逐渐受到其成员国的重视,许多国家在农业救济中,逐步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替代传统救灾方式。
如美国,通过多次对农业保险法进行改革,逐步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率,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在灾难救济中的作用。
(3)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对农业的净投入。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质是政府为农业提供全面风险保障所花费的一部分代价,也就是对农业的18净投入。
从一些国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扶持方式和环节来看,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者进行保费补贴,还是对保险公司进行管理费用补贴、减免相关税收以及给予再保险扶持等,都是政策对农业的一种附加投入或补偿性投入。
政策性农业保险越发达,意味着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就越大。
(4)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民收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再分配。
一旦某区域发生农业灾害,保费将会在受灾者和非受灾者﹑受灾区域和非受灾区域之间进行再分配。
2.2.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具体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转移和分散自然风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本身并不能消除农业灾害事故,但是可以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从转移风险角度看,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活动中,投保人以较小的代价,将自身在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自然灾害损失,通过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将损失转嫁给保险人,从而避免或减轻自身农业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保证农业再生产得顺利进行。
从分散风险的角度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可将农业风险在受灾地区与非受灾地区之间进行分散,也可在受灾年份与其他年份之间进行时间分散,通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散,降低某地某时发生的集中灾害损失影响,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2)促进农业防灾防损。
政策性农业保险贯彻“防灾、减灾、救灾、以防灾为主”的风险管理方针,在保险的条款、费率、理赔处理方面,都把防灾防损工作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特别是保险公司从减少赔款、提高经济效益的考虑出发,主动承担农业防灾减灾责任的积极性较高。
通过保前检查、开展安全宣传、制订并落实防灾预案、奖励对防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
同时,还借助当地气象、农业、畜牧兽医等部门的技术和力量,积极开展气象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动植物病虫害检测和防治等工作,努力降低农作物损失和畜禽发病死亡率。
当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还通过对保险标的施救等措施来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19(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在那些适合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地区,农民为了回避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多采用多元化的种植方式。
制约了土地、资金等要素整体利用效益的提高。
同时,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规模经营的发展。
而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后,可将自然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促进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进程。
其次,保费支出作为农业经营中的必要成本费用,通过计入生产成本转由社会承担,可以依靠社会力量逐步建立起一种可靠的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灾害补偿经济制度,稳固农业产业基础。
第三,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调动多方主体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和市场运作,动员多方力量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第四,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与风险相伴而生,受此影响,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后,可以大胆尝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环境,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4)改善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和信贷地位。
一方面,有政策性农业保险作风险保障,可以明显提高农业生产者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增强其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业生产的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其经济地位。
另一方面,农业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制约金融机构向农村贷款和农业生产者还贷的重要因素。
因为一旦农业生产的灾害损失得不到补偿,不仅原贷款无法按期偿还,而且还要增加新的投资恢复生产,使得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短期失衡。
这是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村贷款,资金从农村严重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有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生产损失可由保险公司及时提供补偿,减轻金融机构因受灾而新增的贷款压力。
同时,农业生产能力的恢复又可增强农业生产者的还贷能力,降低信贷风险,促进农村金融业发展。
(5)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长期以来,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非正规社会保障,其保障功能主要是体现在土地产出和农业收入两方面。
因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行业,所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20义不仅仅体现在支持农业发展上,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社会保障的功能,尤其是对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保障,效果更为明显,将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6)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农业生产者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者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两难问题。
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以有限的财政投入调动投保人,保险公司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防灾减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