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题卷和答题纸上都要在归定位置写清班级、姓名和学号

试题卷和答题纸上都要在归定位置写清班级、姓名和学号

(说明:本试卷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试题卷和答题纸上都要在归.定位..置.写清班级、姓名和学号,考试结束后,答题纸和试题卷分开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A.峥.嵘(zhēn)方遒.(qíu)似.的(shì)漫溯.(shù)B.分.外(fēn)强劲.(jìng)宝藏.(zàng)发酵.(xiào)C.繁芜.(wú)曲.折(qū)百舸.(gě)悼.念(dào)D.估量.(liàng)做窠.(kē)挫.折(cuō)给.予(gěi)2.选出字形都正确的一项()A.残羹冷灸祈祷喧响急燥B.坚忍不拔廖廓倾圮踟蹰C.义愤填膺寂莫诅咒给予D.骇人听闻诬蔑蜕变缔造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B.东方大学城在短短的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确实匪夷所思。

C.中秋之夜,全班同学聚集在一起,共享这无穷的天伦之乐。

D.美元近期在外汇市场上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屋里陈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文具和书籍。

B.通过五天的军训生活,使我们受到很大的锻炼。

C.当上级把运输支援灾区的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D.转换经营体制,的确对某些在旧的轨道上生活习惯了的同志感到不习惯。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徐志摩,浙江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三美”主张。

C.词也叫长短句、诗余、乐府。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子长短不一,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照词的风格,一般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6.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服装厂中,男女工人面对面地坐着,他们使用同样的机器,缝制同样的衣服,付出同样的劳动,可是当一天劳动结束的时候,。

A妇女们从老板那儿领到100元工资,但男工所得到的却是180元。

B老板给妇女们发100元工资,但男工所得到的却是180元。

C老板发给男工的是180元,而女工仅得到100元。

D男工从老板那儿得到180元,而女工却只能得到100元。

7.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8.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二、阅读下文,完成9 —13题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辞:推辞。

B.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阙.秦以利晉阙:使……缺。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将焉取之.吾妻之.美我者B.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王曰:“善。

” 乃.下令 C .敢以.烦执事。

皆以.美于徐公。

D .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行李..之往来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以其无.礼.于晉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表明秦、晋间矛盾的一组是( )①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共其乏困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⑥唯君图之A .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④⑤D .②③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佚之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说明他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了解。

B .从烛之武对郑伯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虚谨慎,又怕误了国事的人。

C .郑伯面对烛之武不但进行了深深自责,而且还讲明了假如郑国被灭亡,对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的道理。

这终于使烛之武答应去见秦伯。

D .烛之武的一番委婉劝说,最终使秦伯高兴起来,并和郑国签定盟约后撤了军。

三、阅读下文,完成14 — 17题陈留董宣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④。

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⑤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

注释①湖阳公主:东汉光帝刘秀的姐姐。

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右边陪乘。

④帝:指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⑥文叔:刘秀的字⑦班:分发14.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奴杀人纵:放纵。

A.而纵B.欲棰.杀之棰:木棍。

C.强使顿.之顿:指磕头。

D.宣悉.以班诸吏悉:全、都。

15.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因.匿主家驻车叩.马因.格杀之宣叩.头曰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相同,两个“叩”字也不相同。

16.与“宣于夏门亭候之”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皆朝于.齐C.皆以美于.徐公D.且贰于.楚也17.翻译下列句子⑴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⑵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四、阅读下列选段,完成18-21小题。

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⑵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⑶一生中能有这样①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②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③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19.第⑵段中的“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代什么?20.第⑶段中的三个这样指代是否相同?①和②②和③①和③21. 第⑵段中的“在黑暗中摸索”与本段的哪个词语相呼应?五、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2-25题。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

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只叫人感到快乐。

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

这样所有别的不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

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作品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表现他天使般的温柔。

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是应当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

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忍隐、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

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

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就是说不是代表他这个或那个人物的音乐,而是纯粹代表他自己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

可是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跟那位悲壮的大师的门被同样命运惊心动癿的敲过几下。

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有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有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是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

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