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福利社会与西方福利国家的区别毕天云(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博士)2012-8-3 10:56:51 来源:《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9期摘要:建设中国福利社会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福利发展的长远目标,但建设中国福利社会不是把中国发展为西方式的福利国家。
中国福利社会与西方福利国家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历史进程、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根本目的和福利水平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社会建设中国福利社会西方福利国家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三年来,新的社会福利政策接连出台,社会福利投入逐年加大,社会福利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已进入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的新阶段。
[1]面对社会福利发展的新机遇,学术界对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福利发展的长远目标进行了热烈讨论,先后提出“构建发展型福利社会”[2]、“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3]、“构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4]、“建设多元化的福利社会”[5]等见解,逐步形成了“中国福利社会”概念。
笔者赞同建设中国福利社会的主张[6],但建设中国福利社会不是把中国发展成西方式的“福利国家”。
因此,在建设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福利社会与西方福利国家的区别,这是关乎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一、历史进程不同“福利国家”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诞生、发展、危机和改革四个阶段。
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研究中,一般认为“福利国家”正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
[7]例如,刘燕生认为:“英国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福利国家的首创国”[8];孙廷华也认为:“第一个建立现代‘福利国家’的是英国”[9]。
英文的“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人威廉·天普(William Temple)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中,随即被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所引用。
[10]1942年,贝弗里奇发表著名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系统阐述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基础和建立福利国家的政策建议,奠定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采纳了《贝弗里奇报告》中的建议,先后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1948年,英国宣布率先建立福利国家。
之后,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纷纷效仿英国,扩大了福利国家的阵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福利国家得到最充分发展的时期,其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1]20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福利国家的弊端日益显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福利国家陷入“危机时期”:失业危机、老龄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制度危机和文化危机全面出现。
[12]此后,西方福利国家在“左派”和“右派”的批评与攻击中[13],纷纷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直至今日。
“中国福利社会”一词,是在党的十七大以后才提出的新概念。
建设中国福利社会的思想,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之后,学术界在探索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福利发展的长远目标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和形成了“中国福利社会”概念。
从笔者检索到的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看,中国人民大学的郑功成教授在2008年10月出版的两本专著中,最早使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一词。
[14]他认为:“应当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福利社会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并不因为肤色、民族及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不同,不仅真正的社会主义一定是人民幸福的福利社会,而且以福利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福利社会的发展实践总体上也是成功的,它不仅维系了并且还在继续维系西方世界的繁荣与稳定。
”[15]他还进一步提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真正将人民带入一个幸福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16]2009年1月,北京大学的刘继同在《社会福利制度战略升级与构建中国福利社会》一文中最早使用“中国特色福利社会”一词。
[17]那么,中国福利社会的实践从何开始呢?尚未见到国内学界进行过专门讨论。
笔者认为,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在我国社会福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七大第一次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独立部分。
[18]由此看来,建设中国福利社会,才刚刚起步;建成中国福利社会,还任重道远。
二、本质属性不同“福利国家”的界定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台湾学者林万亿在分析和比较西方学者的各种界定之后,提出福利国家有四个主要特质[19]:①国家或政府介入市场经济;②保障每一国民最基本的需求满足;③福利是一种国民的权利,亦即社会权,而非慈善;④福利的提供是国家提供强制性、集体性与非差别性的直接满足人民需求为主的福利。
国内学者周弘认为:“福利国家所表述的真正概念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
”[20]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福利国家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建立在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福利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福利国家正是矫正自由市场经济的产物,没有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介入和干预,就没有福利国家的产生。
完全可以说,市场经济既是福利国家得以产生的前提,也是福利国家得以存在的基础;对市场经济的“信奉”或“信仰”,是福利国家不会放弃的价值选择。
其次,福利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西方福利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是福利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无论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有多高,这一点都不可能有根本改变。
再次,福利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
迄今为止,福利国家仅仅存在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义世界。
[2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的阶级本质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归根结底为资产阶级服务。
正如德国学者克劳斯·奥菲所说:“总而言之,福利国家是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套装置,而不是使其改变的一个环节。
”[22]与西方福利国家不同,中国福利社会不是一种独立的国家形态,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准确地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23],区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福利社会是社会建设的目标,而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国福利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首先,中国福利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试金石”,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中国福利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福利社会,建设中国福利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中国福利社会的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的国体和政体。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辩证统一,中国福利社会是巩固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优越性的福利社会。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福利社会是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谋幸福的福利社会。
总之,中国福利社会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福利社会。
三、意识形态不同在现代社会,所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理论支撑。
西方福利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不同的福利国家可能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如德国和美国),不同的福利国家也可能拥有大致相同的意识形态(如北欧国家),同一个福利国家的意识形态可能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所变化(如英国)。
国内外的社会福利学者在分析西方福利国家的意识形态时,绝大多数都采取“理想类型”的方法,把它们概括和总结为不同的类型。
英国学者哈特利·迪安在《社会政策学十讲》一书中,提出一个划分西方福利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
他从“平等与保守”和“自由与共和”两个维度出发,运用交互分类方法,把西方福利国家的意识形态分为四种类型。
迪安认为,西方福利国家的第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自由主义(平等/自由)。
“二战以后世界上的福利国家体制,主要是在社会自由主义而不是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的,尤其是在英语世界。
……自由主义赞成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或者团结主义的精神气质”[25]。
第二种意识形态是社会民主主义(平等/共和)。
“就其最纯粹的形式而言,福利国家是(或曾经是)典型的社会民主主义理想。
社会民主主义者都是热心的集体主义者而非不情愿的集体主义者。
……,社会民主主义对社会政策在整个发达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它最清晰地反映在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国家发展的方式上。
”[26]第三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保守主义(保守/共和)。
“社会保守主义重视社会团结而非社会平等。
……,这个理论传统中的一位巨擘就是俾斯麦。
他在1871至1890年出任德国首相,为一种独特风格的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27]第四种意识形态是新保守主义(保守/自由)。
这种意识形态“未必与任何特定类型的福利国家相关,虽然它对资本主义社会政策有一定影响。
它部分地代表了与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有关的所谓‘新保守主义’。
”[28]与西方福利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不同,中国福利社会的意识形态则是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福利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正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学说,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翻了一切剥削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华大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占世界1/5人口的社会福利状况。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毛泽东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江泽民主张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为建设中国福利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建设中国福利社会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福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