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与日本从未间断过联系,始终有经济或政治的来往。
即使曾近的侵华战争给中日关系画下了不可抹灭的一笔,但中日之间始终既有合作又有矛盾,中日关系也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
本文从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中日关系,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理智看待历史。
关键词:商贸矛盾形势和平发展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当前,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和平友好发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中日关系就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关于中日关系,以下分几部分介绍。
一.中日商贸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之间早在恢复邦交之前,就以“民间协定贸易”(20世纪50年代)和“友好贸易”,“友好备忘录”(20世纪60年代)等形式保持着贸易往来,到1972年至1979年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初期阶段,中日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尤其是日本方面作为推动邦交正常化的主动方在这一时期积极与中方展开沟通,形成了日后少有的政治关系蜜月期。
自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中日之间的商贸合作就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体来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日本经济增长和企业赢利越来越依赖于中国。
到2007年,中国与日本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中国也首次成为二战后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
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在中国,最多的外企是日企,而日本是进口大国,每年都向中国进口大量物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多人口造成的大需求也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作为亚洲的两个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主导着经济亚洲经济发展,互相的经济联系根深蒂固,无法消除,尽管有时会产生经济摩擦,但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企业家和政府都希望中日保持友好的经济联系,共同发展,互惠互利。
二.国际形势
二战结束不久世界就进入冷战,日本战败后被解除武装,所以在冷战中日本需要强国在国防上给予保障。
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又是被美国占领,所以被美国庇护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佐藤荣作当首相的时候,日美签订了安全条约,美国保护日本,防止遭受苏联攻击。
人活着是向前看的,现实的利益永远比过去的事情重要。
现实的利益就是和美国结盟有好处,得罪美国就没好处,日本二战战败就是被美国打败的,日本不会再对美国的问题上犯第二次错误,所以坚决站在美国一边。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
中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高,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和平友好也使得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交好。
美国再也不能忽视中国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作为全球的霸主,美国也许感到了危机,坚定的跟随美国脚步的日本,本来中日之间就有无法消除的隔阂,美国对日本的军事支持保护,使得日本对中国没有顾忌,产生类似于钓鱼岛事件的摩擦,中日关系跌宕起伏。
2015年,中国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美国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现状下,中国处于长期受压制的状态,中国则完全没有理会美方打击亚投行的行动。
虽名为“亚投行”,但创始成员已经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57个国家。
可以说中国这一倡议获得了全球认可,分析人士指出,亚投行倡议的成功实现,成为标志性事件,最终结果也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
世界大国中只有美国没有加入亚投行,日本刚开始决定加
入,它也许看到了亚投行会带来共赢,显然想分一杯羹,这是中日关系的一个友好发展,可是最后日本却退出了。
毗邻着日益强大并且还有着隔阂的中国,日本离不开美国的保护,所以选择了站在美国的一方。
政治上,日本和中国有摩擦甚至是压制,中国独立自主,而日本背后却有美国的影子。
三方又在合作,在国际上保持着良好的外交,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美国,三者处于一个微妙的三边关系。
三.中日矛盾
八十多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日之间造成了无法消除的隔阂,也给中日关系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日本内阁中的国家公安委员长松原仁和国土交通相羽田雄一郎参拜了靖国神社,这违背了民主党2009年上台之后的诺言:执政期间内阁成员不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赋予了侵略者以崇高,相互激荡之下,日本人对战争失去了任何批判与忏悔。
右翼教科书似乎在日本越来越“受欢迎”。
由于右翼教科书中存在大量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日本每一次审定教科书都成为舆论焦点。
曾经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韩国等国家,都对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历史、竭力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和美化侵略,甚至公然鼓吹侵略有功的做法提出批评。
日本政府推动购岛和中国对此的强烈反应使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再度成为中日交锋的“主战场”。
钓鱼岛在法理上属于中国没有任何疑问,但为何二战后理应归还中国的领土又重新控制在日本手里?日本发表新的防卫白皮书,大肆渲染“中国威胁”等词,这些矛盾都使得中日关系持续升温。
但国与国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没有真正的敌人,也没有真正的朋友.中日关系无非是一种利益关系.。
在不损害任何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中日可以进一步合作,同时,中国要坚定的保证自己的主权,把事实呈现给世界看。
矛盾摩擦不可避免,但还是要以和平发展、互惠互利为原则,拒绝冲突和战争。
四.中日关系发展走向
2015年,中国有了很多的体制改革,亚投行的建立也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日本蓝皮书(2015)》发布会暨日本形势研讨会2015年5 月13日在京举行。
蓝皮书认为,2015年,中日关系的走势将在双周期因素的作用下呈现两面性、阶段性特点。
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中日关系受到大小两个周期的影响,异常复杂。
从现实小周期看,继小泉顽固参拜靖国神社之后,2012年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所引发的冷战后中日矛盾的第二波集中爆发,在经过爆发期、扩散期和相持期之后,开始进入“收口”阶段。
而从历史大周期看,中日关系正在从近代以来“日强中弱”的格局向历史的常态回归,正处于“战略错肩”的过程之中。
日本对华政策表现出自相矛盾的两面追求:既想从中国的发展中分一。
羹,借助中国市场拉动“少子老龄化”影响下的国内经济,又要在安全上对华防范与牵制。
而从主观战略意图看,日本刻意渲染、利用“中国威胁论”,用以引导国内舆论支持其“强军”路线,这势必进一步加深中日之间的战略互疑,使两国关系更难以实现根本改善。
2015年,安倍对华政策的上述两面都会有所加强,中日关系将加速进入深度博弈与深度合作并行的常态。
蓝皮书认为,2015年,中日在多双边领域的经贸、金融、节能环保合作以及民间、政党、地方交流将得到恢复与发展,借由国际多边场合的高层接触可望增多,国民情绪的对立将会有所缓解。
但是,另一方面,中日关系改善的基础目前依然脆弱,至少在上半年,政治关系的明显改善尚不可期。
在2015年8月15日战败投降70周年之际,日本官方、政界在历史问题上何去何从,也会对日后的中日关系产生影响。
在经济伙伴的基础上,为了利益,中国和日本必然会加深商贸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在政治上,中日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修复,在剑拔弩张过后拔染有一段缓和期,至于缓和期后的发展,则与这段
时期内的中日经济政治联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