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 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

三 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

第三章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一城市特色的含义城市特色: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

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息息相关,蕴藏着人与社会的内在素质,反应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

其本质属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 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褒义的、形象的、艺术的概括。

2 城市特色,大多经历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成。

形成难,但破坏易。

要伐倒一棵300年的大树只需要15分钟,要推倒1000年的建筑也许只需要1天。

3 维护历史城市的固有空间品质,对于提高每个城市的固有特色及美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就像老人们脸上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一个真正有特色的城市并不全是新的。

4 构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分包括三个方面:①形体环境特征和面貌;②可观察的活动和功能;③含义或象征。

城市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地方感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建筑与桥梁选址的敏感性、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性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可见城市特色问题涉及面之可。

二水——城市的生命与灵魂1 水既是城市的自然景观也是文化景观《论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如果说山与大多数城市有关,则水是与所有城市有关。

古代的城市选址、规划布局受风水思想影响很大,讲究“藏风得水”,“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辑,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而已”。

水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水体的污染直接影响城市的水质和水量,水的循环过程维持了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人类是生活在有水所支配着的自然体系中,并由此而生存下来,同时得到心灵慰藉。

因此,水的功能往往表现出多层次性,人们无论从精神上或肉体上与作为基本生命条件的水都有着深切的关系。

同时,城市之水的保护不仅是自然、环境、生态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文化、景观、美学方面的意义。

2 水景观的保护与创造人类在河湖水滨发展起富有“水与绿”的城市。

世界上著名的水都如威尼斯、阿姆斯特丹、苏州等城市自然离不开水,其它一些名城也伴随着河流而成长,如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罗马—台伯河、佛罗伦萨—阿诺河、埃及—尼罗河、上海—长江等等。

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景观特色在于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倒影”,这些城市市民的生活都与水有完美的契合。

【例1】水城威尼斯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全城以一条长45公里的运河为“主街”,177条水路为“支街”,加上2300条水巷,428座桥梁,成为闻名世界的水上都市。

1987年,水城威尼斯及泻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亚得里亚海海面升高和城市地基下陷,威尼斯1500年来一直在缓慢下沉。

几个世纪以来,洪水逐渐侵蚀着威尼斯16世纪建造的宫殿的地基,潮湿发霉的天气更威协着堪称无价之宝的艺术杰作,最近几年情况尤甚。

2000年圣诞节期间,威尼斯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17天紧急状态。

其严重程度迫使意大利政府采取措施拯救威尼斯:(1)把威尼斯易受水灾区圣马可广场加高10厘米,修缮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等。

(2)把威尼斯与亚得里亚海隔开的摩西计划:当海潮高度超过1米时,将升起79个水下闸门,把威尼斯泻湖与亚得里亚海暂时隔开。

尽管这项工程巨大,但为了抢救人类共同的遗产,意大利人一直在努力。

(上图)水城威尼斯(左图)威尼斯圣观罗广场)【例2】阿姆斯特丹(图37页)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城内有100多个小岛,100多条运河和1000多座桥梁,河水四通八达,游艇无处不到。

阿姆斯特丹是从一个叫阿姆斯特尔(Amstel)的小河河口的居民点发展而来。

早期在河道周围开凿了一条环城的运河并筑有城墙,它构成了以后城市河网的最初骨架。

从16世纪开始,人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陆续规划开凿了若干条同心圆式的运河,河道宽20多米,然后再用几条自老城中心放射出去的运河和街道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谨整齐的蜘蛛网式的结构。

这里的房屋都建在木桩之上,王宫靠13659根木桩支撑。

由于这里的水,每星期要换两次,同时禁止污水排入河道,所以常年保持河水清澈。

(上图)阿姆斯特丹3 水精神的体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质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水作为生命之源,本性柔顺,能方能圆,顺乎自然,而不强求,正所谓“上善若水”也。

人对待水的态度应该有“水的精神”才好。

如果说过去河流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而今日滨水时代再次开始了。

对于我们的城市而言,对水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包括:水体保存——水质保护——水系维持——水环境治理——滨水区(waterfront)开发——水景观设计——水空间营造——水活动组织——水文化展示等。

发展水的潜力,未来水域的发展将是融合游憩、休闲、娱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都市建设为核心。

而如何智慧地运用这一资产,将是今后的挑战。

保存天然的水面与河流,并让其流径全市,让水系把城市向网一样罩起来。

“实现人与水的相互接触,建筑根植于水的循环并有机结合起来的水域网络,将有利于稳定、安全充裕的国土和城市的形成”。

水边活动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水表现出的亲水感是人的一种天性。

三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1 城市形态——时代成就的表现城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高度体现。

著名建筑学家吉迪翁(S.Giedion)说:“只有城市的形态才能确实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成就,以及在那个时期人们组织自己生活的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城市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现,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及其它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

城市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存的城市形态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的积累,其变化总是以原有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人存在依附现象。

因此,城市形态具有连续性,历史上形成的形态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有人认为“城市发展史,可以被解释为几何形式(独裁政治和官僚政治必然遵循形式)和自由形式(适合人们生活的形式)的冲突史”。

2 城市肌理与传统街巷历史名城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其它城市一样,不外按有机生长和建设规划两种方式。

名城一般具有悠久历史,开始阶段很多只是中心区或宫殿庙宇部分经过精心设计而形成,城市其它部分则是按有机生长方式通过长期的自发演变,逐渐形成。

产业革命以后,城市发展迅速,老城与新城关系问题更加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确定城市的规划布局,明确老城的定位和主要功能划分,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就成为城市规划中面临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名城保护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传统街道进行保护、更新和改造,难度较大。

在历史城市中特别是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一味拓宽机动车宽度、修建城市高架路,在人们享受交通便宜的同时,新建道路将原来的肌理破坏殆尽,与原来的城市风貌及建筑尺度产生了严重冲突,城市景观被肢解成碎片,城市外部空间处于无序状态。

在解决历史城市的问题时所采取的任何一种办法,都应以古代的基本思想为依据,因为古代的城市就是在同样的思想指导下,建成其物质秩序的。

在历史的城镇中,过去为公众共享的滨水空间、步行空间和开敞空间远比今天丰富得多,因此需要在古城中向人们提供某些最基本的东西。

如:解决旧城交通问题时,首先应认识到城市是一个活的肌体,要求历史上形成的路网一层不变是不现实的,而国外实践证明:在保护传统道路系统,解决交通问题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城市地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私人交通量,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历史地段与历史保护区1 历史地段(Historic District/ Historic Site)(1)定义历史地段——是指那些能反应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

国内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群”、“历史文化保护区”等。

(2)历史地段保护的意义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比,历史地段的保护有着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均有重要的影响,为数不宜过多。

而历史地段可在同一城市进行比较性的分析研究,对历史相对悠久,历史建筑比较集中,有地方特色的地段,可由市、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华盛顿宪章》指出:“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随时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各时代社会多样性的表现”。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可找寻到城市发展的踪迹和印记,将这些踪迹和印记整理出来并再现这一发展脉络,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着意经营、强化,就能延续和继承城市历史,使今天的城市脱离肤浅和庸俗,而提高其文化内涵。

因而,城市特色保护的重点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通常情况下,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存或特色风貌往往差异很大,这就应该按不同的特点和情况,划定一定的保护范围,针对构成城市特色的、不同风貌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对策措施。

2 历史保护区的划定和规划控制历史地段的保护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划定保护区(Conservation Area)。

历史保护区——是为保护历史地段的整体环境,协调周围景观而划定的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

由于历史地段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保护区范围划定的灵活性,必须依据具体情况而因地制宜确定,历史地段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就是文物建筑等文化遗产(Heritage)占地范围本身,有时可能是一处场所(Site),或者一个完整的街区(Block),甚至可以是整个历史城镇(Town)。

一般而论:保护区≧历史地段≧文化遗产,若历史地段较小时,保护区可划得较大些,若历史地段较大的,保护区可划得较小些。

3 中国与欧洲(以英国为例)在保护区方面的比较(1)范围划定及分级中国:保护区又有“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或“禁建区、控制区、影响区”;或“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环境协调区”等区分。

国外:在保护区划定时,往往只有一个保护范围的界限,反应出法制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及重视历史保护的普遍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景观协调共生,应是当代建筑师的一项自觉任务。

(2)制度与管理中国:我国的历史保护区的划定,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数量太少,同时缺乏法律依据,保护区内的建设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规可循。

英国:制定了《城市宜人环境法》,规定保护区一经确定,区为必须实施更为严格的设计控制措施。

所有规划都必须注重其特色和外观的保护或改善,在保护区内不得随意拆除现存建筑,法案还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提出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