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况1、双元制的概念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一般认为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

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双元”既指称“学校”和“企业”的二元主体,又指称“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德国“双元制”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商业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

2、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构建职教新模式,加强课程改革力度,使职业教育更切近职业实践,使专业和层次结构更合理,以便培养企业需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2)、有助于职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资格考试和就业服务体系,以便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3)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学校办学,使企业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4)、有助于教师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增进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1)、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能力主导。

(2)、为企业培养第一线适应性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

4、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 2)、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

各种企业通力合作,不仅专门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提供出实际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这让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

(3)、不管是在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

5、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优势(1)充分调动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职业教育。

(2)拓宽了办学渠道,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教育经费。

(3)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

(4)使职业学校备受重视,促进了职业学校的良性发展。

6、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缺陷(1)对企业过分依赖,使其培养的人才极易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制约。

(2)过分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

(3)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普适性。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1、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课题界定(1)、本土化及其理论:本土化,即“本国化”、“本地化”、“民族化”, 使某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

本土化理论:即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使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本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

教育本土化是将全球化之下的一般教育范式应用于本土教育领域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本土教育的选择性适应过程。

(2)、双元制: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

(3)、双元制本土化: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模式,符合我国国情。

2、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1)、教师资源①、文化课教师转行是解决专业课教师不足的成功经验。

②、解决实习教师不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校内外职教资源的科学对接。

③、在非教学处室中挖掘专业教学资源。

(2)、设备资源:职业学校的设备效益=教学效果/成本,效益不高的原因:①、购置时追求设备的高、新、全,一步到位。

②、过分听信厂家宣传,强调方便、安全。

③、师生存在浮躁心理,好高骛远。

④、缺乏必要的考核环节。

⑤、忽视师生的创造力。

(3)、信息资源①、现状:学生依赖教师,教师依赖教材。

②、缺陷:教材针对性差,有时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③、对策:教学内容的研究优先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计划,轻教材开辟多个窗口,实现校内外信息的并行传输。

3、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模式(1)、专业模式:①、专业型: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②、校企结合型: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工作岗位③、工学结合型:半工半读④、宽基础型:入学不分专业,一年后分专业⑤、模块组合型: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流水线(流程)(2)、教学模式:①、四阶段教学法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③、民主教学法(实施从培养重点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民主平等教学法,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

)④、宽基础、活模块⑤、从实验中直接给结论⑥、广而浅的理论,熟而精的技能(3)、管理模式:①、教务处下设教研组,它直属教务处的实验实习室,实验实习室只负责仪器设备管理,不负责教学。

②、教务处下设教研组和实习科,实习科负责实习教学和设备管理。

③、学校下设教务处和专业科(平级),专业科负责全部的理论实践教学。

④、建立独立完备的实训中心,学生轮流在实训中心实训。

⑤、合理进行专业承包。

4、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双元”特征德国“双元制”的根本标志是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里接受学校教育。

其“双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个学习场所——企业和职业学校(2)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3)两种经费来源——企业和国家(4)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5)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教学(6)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7)两类教材——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8)两类教学文件——培训章程和教学计划(9)两类师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5、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特点(1)、教育同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H”型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3)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该职教模式对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和企业实训师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培训方式、进修措施和考核制度,还定期对各类教师进行考核,优胜劣汰以确保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4)科学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计为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德国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保“双元制”的培训职业。

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通过职业分析,通常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即德国所称的“培训职业”。

(5)由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培训企业应遵循法律要求,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职业学校应遵循《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6)公平的考试、认证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客观、公正、规范的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7)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双元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思想。

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

实训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导引式教学法等。

在理论教学培训中突出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在教学安排上强调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和“目标”学习法,教师大量使用幻灯、投影、实物和模型,采用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记忆。

在实训课教学方法上,导引式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的活动突出“独立”二字。

项目教学法即选择一个实际项目(任务)交给学生,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独立思考,大胆工作,又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1、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遵循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广泛适应原则。

(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称职业核心能力)。

(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呈现阶梯式课程结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呈阶梯型)。

(4)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体现出职业基础的宽泛性、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通常称全面加特长)。

(5)课程实施以“双元”作为基础:企业依据规章进行培训,学校依据计划进行教学。

(6)教学活动以受训者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讨论法、项目引导法等进行教学。

(7)考试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行业协会统一考核,保证质量,普遍承认。

2、双元制课程体系模式(1)企业:受训者一方面接受实用的专业理论,一方面进行实践技能操作。

A.培训车间:依据培训计划,按排培训课程,进行实践训练。

B.企业生产车间:受训者置身于严肃的生产现场,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职业学校A、普通课程(语文、数学、德育、体育等)B、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C、实践知识(生产实习技术)3、双元制模式的课程结构及特点课程,是指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之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它是学校或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一切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连接宏观的教育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与微观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唯一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