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体社会化好与坏

个体社会化好与坏

个体社会化——家庭教育的意义
关于个体社会化的一些感受
人之初,性本善。

人在婴儿时期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意义上的人,更加正确的描绘是生物人即具备人的遗传素质仅仅只是人的自然属性。

个体与个体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差异无论是行为或者是思想。

那是什么造就了好坏差异?
个体的好坏与其经受的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工具等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上述的五大因素即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即把在这个社会下独立生存所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的价值观内化成每个个体的自我准则规范及价值观。

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尤其是在儿童阶段社会化的影响尤其巨大。

而儿童的社会化又是以家庭这一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来传递的,家庭即社会的缩影。

父母的表现可以影响儿童个体的认知和道德规范。

个体的好与坏与儿童时期接受的家庭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家庭环境教育的类型:
①专断型: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

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

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与人交往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敏感、智商低、情绪不稳定、易怒。

②随意型: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

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以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

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

③权威型: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

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

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模式类型会带来具有不同的社会化性格的个体。

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个体的社会化更加适应社会并且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繁荣的发展,而消极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反社会化的个体社会化性格的产生,增加社会的不安全几率,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总结:个体的好与坏是受社会化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虽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增强,但是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认知与接受更像是一颗埋在心里的种子。

所以目前的社会文化这种广义上的社会文化传播更应该接近孩子而不是不断的督促成年人。

个体是社会的基石,孩子更是个体的基石,只有完健的根基才有可能更好的成长,更积极的社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