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本章要点】·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类型。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关键概念】社会化集体化社会个体化个体化社会社会互构论社会化和个体化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社会学基本问题的更为具体的展开。
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构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
本章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对社会化与个体化的概括性讨论;第二是对人的社会化的定义、研究视角、过程和内容等的介绍;第三是关于人的个体化的意涵、机制以及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等探索。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迁的背景下,现代性呈现出高度成熟、高度发达的特征,其中有一些现象是当今社会所独具的,它们使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早期现代社会明显地区别开来。
因此,研究者往往用“个体化社会”来刻画当代社会的一些特点。
与之相应,早期现代社会的特征则可以概括为“集体化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理论。
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关注。
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通过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内容,我们能够把握古典社会学理论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标志性的界分,同时也能够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创新性探索。
一、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人而言,人类生活的现代性转型和变迁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视野。
如果将早期现代社会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组织方式、劳动关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有着巨大的反差,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我们用“集体化社会”来概括早期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探查到社会学有关“人的社会化”理论的生长和积累的线索。
(一)集体化社会的发展西方现代性约自l7世纪开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进入了高峰期,这也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时期。
与前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各种秩序逐渐瓦解,初级群体、传统社区和旧的城乡区隔,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认同也受到了削弱,各个狭小的、松散孤立的自然社会逐渐被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结构。
与此同时,社会的组织方式也由自然状态向人为状态转变。
社会对自然事物的控制和转化能力不断提升,而各种大型社会集体和组织提供了实现这种控制和转化的资源、技术及行动的实体条件,从而成为现代性推进的支撑性的社会基础。
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集合性趋向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的。
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都提醒我们,这种集体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它们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建构集体性的社会时代。
这种建构卷入了当时社会中最重要的行业、群体、集团和组织,从而形成了聚纳和汇集个人的社会机制,使得个人融于现代社会秩序之中,成为这个时代所期待的那种集体性存在。
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譬如,社会是整体性的,“整体”即意味着社会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实体,通过经验观察可以把握这种整体性的基本轮廓、直观形态、特定组成等。
再如,社会是结构性的.即社会有着不同的子系统、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它们之间是结构性的关系状态,彼此作用、相互影响。
再有,社会有其整合的机制,这一机制促成不同的子系统、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变化中具有进行自我调节和稳定的能力。
(二)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社会劳动分工造就了高度分化、利益不同、价值多元的个人,与此同时,各种大型的集合体通过技术、制度和文化对个人进行调节和制导,按照标准化的行动模式对之进行教化,促使个人适应于特定行动方式和目标要求。
在此过程中,个人进入了高度组织化的集体之中,以新的组合方式实现生存和获得保障,并在这种集体生活中定义其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更高理想。
这一过程使个人的全部生活基本被纳入了集体性的安排,正如我们所知,现代个人的出生、入学、就业、结婚、生育、退休等,几乎都成为集体和整体的构造。
集体几乎是“全能的”,可以承载个人的全部人生,使个人命运与特定集体的命运紧紧捆缚在一起。
所以,个体立存于这种“集体化社会”之中,可以说是19世纪至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基本状况。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
譬如,在涂尔干看来,我们研究的起点,就是要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个人变得越自主,他就会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紧密?齐美尔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库利(Cooley)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米德(Mead)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他的聚焦点始终没有离开过“个体的可整合性”这样一个问题。
在他看来,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从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变迁,各种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持续性的消解或重组,它们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地衰落或转变,相对而言,当代个人面对的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或“个体化的社会”。
进入21世纪以来,“个体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仍在持续。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趋势,这一过程使得早期现代性工业化所确立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不断受到动摇,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推动了“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的转变。
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如下。
第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第二,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一些国家,以套利为目的的投机经济逐渐取代了以生产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地位。
不确定性、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和数字化,社会生产体系也相应形成了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
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新的劳动和分工趋势,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以识别出职业群体、年龄和性别这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项。
这种趋势意味着,个人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力等对劳动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加。
第五,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
借助计算机、网络、传媒等新技术,劳动时间和空间的流变性大大加强,同时劳动弹性也达到了空前水平。
各种小规模的、个人的、家庭的作业方式应运而生,劳动场所不断多样、多元和分散,劳动方式也呈现出灵活、流动和权变的特点。
第六,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各种迹象表明,长期就业、稳定就业的观念日益受到挑战,职业和岗位的固定模式不断被打破,个人与群体之间“终生拥有”的现象越来越罕见。
随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各种形式的短期就业、临时就业或自雇用越来越成为常态。
(二)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在当代社会的现代性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的个体化成为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甚至可以这样说,个体化现象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问题。
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学理论的新生长点。
其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反映了个体化问题上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1.现代主义取向的个体化研究在持现代性立场的当代社会学理论家看来,当今社会仍处于现代性的持续过程,但相对于早期现代化和工业化时期有了很大的区别。
如贝克(Ulrich Beck)将当代社会称为“第二次现代化社会”,认为“某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标志,社会各个领域和过程的基本机制都是以个人为取向的,个体化进程因而越发加快并深入了,人们的集体性认同已经从内部解体。
贝克援引教育、社会权利、政治权利、民事权利、劳动市场以及家庭等方面的现象指出,人们对既定的集体性范畴的依附变得很脆弱。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主张,我们处在“后传统社会”之中,这是一个真正新型的社会世界,因为社会纽带不是由过去继承而是被建立起来的,无论在个人层次还是在集体层次上,这都是“一项艰苦的事业”。
在吉登斯看来,以往的集体现象比如阶级变得具有了个人特性,并通过个人的“传记”表现出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终生经历”。
他认为,作为集体性人类,我们注定要分裂下去,这不可挽回。
同时他也强调,应当发展出可信赖的人类生活形式,对传统的捍卫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哈贝马斯(JiJrgen Habermas)认同这一看法:社会的边界发生了动摇,并影响了生活世界的时空坐标以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电子媒体技术和大众传播产生的效果,使特定事件在生活世界中变得无所不在,与此同时,差异消失,结构解体,具体角色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生活设计个人化。
他指出,社会分化的趋势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就业者、就业不足者和失业者之间生活条件的差距日益拉大,就业者群体本身的地位也因劳动市场状况、劳动合同、劳动岗位、劳动关系,以及性别、年龄、知识水平、籍贯等特征的影响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