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
答:(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
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
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b.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
答: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又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文化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
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既抽象又具体。
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做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
(5)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3.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
答:文化的构成可以从文化要素和文化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①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象征符号要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
②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
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
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学理论中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价值观决定行动者的态度和行动,代表人物帕森斯;另一种是人们的行动创造和建构了价值观,代表人物萨姆纳。
上述两种观点是从两个极端来解释价值观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的,它们把价值观和社会行动视为两种相对静止的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两者置于二元对立状态。
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对价值观和行动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能会更加全面。
③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
社会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a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
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b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④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文化形式,其内容极其广泛。
物质文化与语言、艺术、价值观、规范等非物质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引导下创造物质的;另一方面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规范。
(2)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
①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②文化丛
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③文化区域
文化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化特质丛是有其空间地理分布的,在不同的区域可以发现集中地、成片地分布着的某些文化特质丛。
区域文化的核心意义是用地理区域来区分文化分布。
④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a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b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
西。
威斯勒提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九个方面,即语言、物质性特质(饮食习惯、栖息地、运输交通、服装、工具等)、艺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活动、家庭与社会制度、财产、政府、战争。
4.文化分析有哪些视角?
答:文化分析有两大视角,分别为: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①文化中心主义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②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2)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①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