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发展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要采取措施来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科学的策略,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合作。
实现河南经济的快步发展。
标签:河南省产业集群问题对策0 引言产业集群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所在。
它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地区经济起飞核心力量与生产组织网络模式。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或接近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1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河南产业集群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姿势,在河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全省2006年底有产业集群388个,产业集群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工业的18.0%,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
产业集群在河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燎原發展之势。
1.1 河南产业集群的规模分析从集群实现产值来看,工业总产值在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56个,占14.5%,共实现总产值2755.3亿元,占61.2%;5—20亿元的有127个,占32.7%,共实现总产值1227.7亿元,占27.2%;1—5亿元的有205个,占52.8%,共实现共产值518.7亿元,仅占11.5%。
也说明了河南的产业集群以中小规模为主。
1.2 河南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分析河南产业集群分布集中,大多分布省辖市市辖区、中原城市群和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
河南省18个省辖市市区拥有工业产业集群96个,占全省的24.7%。
其次是中原城市群地区。
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许昌市、漯河市、平顶山市九个省辖市拥有工业产业集群228个,占全省的58.8%。
最后是京广铁路沿线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
京广铁路沿线县市共拥有产业集群106个,占全省的27.3%;陇海铁路沿线县市共拥有产业集群82个,占全省的21.1%;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县市产业集群个共占全省的44.6%。
1.3 河南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分析我省的主要行业都有产业集群分布。
集群数量较多的产业大致也是本省的支柱产业,这与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也是基本相吻合的。
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业集群均超过50个,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及化学原料产业集群均超过20个,这五个行业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的46.1%,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通用设备制造业、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及木材加工、洗选业及煤炭开采、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器材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集群个数均超过10个,这九个行业产业集群个数占全省的32.5%。
1.4 产业集群发阶段分析河南产业集群按发展程度分为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调查的388个产业集群中,处于形成期的11个,占2.8%,处于成长期的308个,占79.4%,占绝对多数,处于成熟期的45个,占11.6%,处于衰退期的24个,占6.2%。
2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发以来河南产业集群得到较快发展,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是相对滞后,集群效应发挥不充分,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2.1 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到目前为止,河南产业集群的数量不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更是屈指可数,远远比不上沿海发达地区,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产业集群总体上相对落后,数量较少。
在全省范围内处于星星点点状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
2.2 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河南省出现在各省辖市市区、中原城市群及京广、陇海铁路沿线的企业较多。
漯河市区及郊县,郑州市区及巩义、中牟、荥阳、新密等市县,新乡市长垣县,洛阳吉利区及偃师市,许昌市许昌县和长葛市,焦作孟州市,沁阳市,武陟县,博爱县等地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程度较高,集群密度较大,而全省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则刚处于起步阶段。
2.3 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从产业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集群多而不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尚未形成,企业集群成长仍以横向联系为主。
企业内部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使企业难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优势,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的联体凝聚效应。
2.4 多数产业集群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河南省的产业集群普遍缺乏研发队伍和研发机构,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产品销售收入中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较低,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企业间缺乏交流和互动。
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2.5 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不够健全大多数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只注意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整个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匹配,代表产业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
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协会也缺乏其培养专用性人才体系。
2.6 政府的产业集群政策有效性差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的经济政策。
政府应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河南有一些地方政府所制定的产业集群政策有效性差,不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阻碍了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
3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对策河南省产业集群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目前数量少、规模小,聚集度不高,科技含量低,产业层次低,且大多数仍处于初级成长阶段,缺乏良好的分工协作联动发展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竞争力不强。
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3.1 强化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研究建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集群的出现,虽然大多是由于自发或是市场作用而形成的,但在产业集群形成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引导则更加重要。
在过去,河南省片面依靠大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忽视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由于产业集群的独特特点,只要定位合理,就能发挥其强大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推进工业化的有效模式,建议与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相结合,下决心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同时,省直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到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研究制定并建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尤其要重点研究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实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3.2 突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作为推进产业集群的首要任务来抓,使之成为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的支柱。
因此,要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加以重点发展,尽快形成竞争优势。
根据当前情况,河南省应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产业的集群。
要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把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3.3 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
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专业链条。
促使企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建立既有专业化分工又有相互促进的专业网络体系,提高合作效率,使企业获得双赢,通过集聚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3.4 构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要有选择地引导鼓励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集群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使企业群获得技术含量的提升,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3.5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产业集群品牌营销和品牌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大多数由于财力有限,无力单独开展营销,树立知名品牌,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部门应积极组织产业集群內中小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市场营销、信息交流和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社会化和政府服务体系。
加强产业集群营销公共政策建设,实施区域营销战略,发挥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
推动生产要素向知名品牌集聚,使名牌效应与规模效应相互促进,由企业名牌向区位名牌发展。
3.6 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环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进行投资,加快交通、通信、电力、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等。
政府应更新观念,重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融资问题上,要放宽政策,保证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供应,改善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
3.7 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和其他地区和全球价值链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
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的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
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要积极实施科技开放互动战略,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和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参考文献:[1]杨雪莲.加快提升河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区域经济.2007年6月.[2]王庆丰.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特区经济.2008年4月.[3]罗士喜.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4]张留占.河南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3月.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