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色农业经济

特色农业经济

三农问题研究 《生产力研究》No.3.2003黄土高原果业优势与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构想王跃进,杨晓盆(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摘 要】 本文立足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独厚自然条件对果业优势的贡献,围绕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从多方位、多层次深入阐述了晋陕黄土高原农业与整体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针对长期以来重矿轻农带来的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周边发达地区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先进经验,提出了“靠山用山,以山兴农,农中抓特,特产加工,工农结合,以工促农,突出果业,综合并进”加速发展区域特色高效农业经济的战略构想。

并对其技术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效果预测。

【关键词】 黄土高原;果业;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构想【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3)03—0020—03 晋陕黄土高原地处我国黄河中游,东起太行山,西临六盘山,南接秦岭,北衔长城沿线,山多川少,农多市少,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

矿产资源丰富,但盲目开采现象普遍,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农业生态资源独厚,历史名特产较多,但未形成现代经济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中规模化程度低,新的高效益经济增长点少。

为此,本地区经济出路在哪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何确定?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先从对比研究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情况入手,从外部寻找自己的差距、原因和高起点发展平台。

一、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出路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首先反映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上。

由表1调查结果可看出,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晋陕黄土 表1黄土高原及周边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2001年)(单位:元/人)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农民纯收入全国排位全国平均6280.02253.41427.31670.1高原区山西4724.11905.61113.61149.020陕西5124.21443.9901.21251.228周边区河北5661.22478.91418.01365.29河南4766.31985.81427.21315.818山东6490.02659.21676.91770.88北京10349.74604.51437.63425.72 本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高原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落后,其中山西最后,陕西也只是稍好于河南,而且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从农村居民纯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三方面来看,更是全面远远落后,也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这不仅说明黄土高原区经济发展缓慢,而且“三农”问题仍然突出。

在此值得进一步分析的是,本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低,说明了农业发展与效益水平低,农民在主导产业上收入份额少。

这正是农民消费水平低致使农村市场长期疲软,最终拖累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黄土高原作为农业区,农业落后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整体经济的致命弱点。

今后应把农业放于首位,把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经济的重点突破口。

这一战略符合晋陕农民多在山区,文化素质低,目前还不能完全脱农而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现实。

二、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当代农业发展缓慢的表现已不再是一般农产品的供给短缺,而是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制约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影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

根据调查分析,本区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农业大环境不利到2000年为止,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连续四年下降,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连续三年呈负增长,尤其种植业收入继续下降。

2000年农民人均从农业得到的收入是1091元,比上年减少48元,下降4.3%。

1998年和1999年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8元和53元,下降4.5%和2.3%。

从种植业上看, 2000年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为784元,下降11.2%,这也是种植业收入连续第三年下降,前二年种植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少了16元和45元,减收幅度呈扩大趋势。

①可见,种植业收入大幅下降是引起农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大形势下, 【收稿日期】2003-01-15①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跃进(1958-),男,山西垣曲人,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效农业;杨晓盆(1960-),女,山西垣曲人,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工作,研究方向:高效农业。

02作为农业本来就落后的黄土高原地区来说,农业发展缓慢似乎顺理成章。

(二)农民文化素质低随着高科技农业发展,现代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受文化素质影响。

晋陕高原的农民多在山区,文化和技术少,只能从事低收入的职业,自然收入低。

2000年晋陕及周边地区农民家庭劳动力高中文化百分比排序为,北京18.1→山东12.8→河北12.3→陕西11.1→河南11.0→山西9.1(全国平均9.3),①这同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排序大体一致。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同周边农业发达地区相比,晋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较慢,绝大多数农业地区仍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农产品中科技含量很低。

例如,高度化设施栽培、高效率机械化作业、自动化节水灌溉、规模化经营方式和无公害管理制度等先进生产手段的应用都较少。

(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晋陕农业的科研成果不一定少,但在生产上转化较慢,不能及时发挥效益生产力。

例如,苹果套袋是引进于日本的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在山东烟台产区所套的高质量双层纸袋可占到90%以上,低质量的塑膜袋不足10%;但在晋陕黄土高原主产区所套的纸袋不足5%,塑膜袋却占95%以上。

这一鲜明对照说明了晋陕高原区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五)规模化特色优质农业少晋陕高原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独厚,各地都有名特产,但都没形成规模化优质商品生产基地。

有些基地只有供展样品而无批量商品,有些基地只有面积和产量规模而无效益和质量优势,产品只能占领中低档市场,无法出口与“洋货”争高低。

就苹果出口来说,世界生产国的平均出口量为总产10%,美国14%,新西兰55%,而我国仅2%。

②至于“垃圾果”别说外销,就是本地廉价出售也难。

这种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以质量取胜的现状,必然造成“一级品种,二级质量,三级价格”的被动销售局面。

(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互动效应表明,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凡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地区农业都发达,农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都较大。

因农产品加工业既能拓宽农产品出路,又能使其增值,从而带动农业发展。

表2晋陕高原及周边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效益情况调查表明:晋陕二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工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应交国家增值税等全面远远落后于周边省区,因而农业缺乏原动力,发展没后劲。

 表2黄土高原及周边发达地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情况(2000年)(单位:个、亿元)地区企业数工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全国合计5377721069.96166.119744.2839.5806.9高原区山西59099.733.282.80.7 4.5陕西806237.076.3213.9 4.510.8周边区河北2414862.6250.4783.133.928.3河南3590995.3304.6902.734.029.7山东43932600.9718.62411.0127.185.7北京1486397.3141.6398.020.020.6 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七)农业市场信息传输慢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农民很少能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手段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因而对农产品的生产安排和销售组织多是盲目的。

其结果不能使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作为商品变成现金收入,而只能作为自己消费的实物收入在家中贮备起来,或者是因组织上市产品的质量和包装不合商家要求而造成巨大损失。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果业优势与特色高效农业经济发展(一)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与果业优势晋陕高原山多川少,农业耕地多为丘陵台地和高山坡地,海拔高,光照好,热量足,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污染少,再加上历史名果资源丰富十分利于果树生产。

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国果树研究规划报告”,黄土高原是我国多种果树的生态最适区,是世界落叶果树黄金生产带。

在这种独特气候下不仅生产的果品香甜、色艳、营养丰富,且病虫害少利于无公害管理。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吉县苹果曾在全国品评会上连年夺冠;北京承办十一届亚运会时,曾指名邀请太谷苹果和西瓜进京;陕西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39枚苹果金牌,居全国之首;晋陕黄河沿岸的柿子、石榴、红枣,太行吕梁山区的核桃,中条山区的山楂,秦巴山区的板栗等及其系列加工品都早已名声在外。

这些历史名产如果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管理完全可生产出竞争力很强的高等极优果品,抢占国内外市场。

并通过发展规模化商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唱起我国特色农业经济的主角,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二)果树产业的高效益与发展前景“一亩园,十亩田”是对果业高经济效益的真实描述。

实际上在果业辉煌的20世纪90年代初,相同面积的果树效益远远超过了大田作物的十倍。

曾经闻名全国的“天下苹果第一村”山西临猗县北辛乡靠苹果产业使本地的经济收入连翻几番,并带动了整个运城地区经济的腾飞。

即使在果业低谷期的现在,其效益仍然很高,2000年我国种植业产品成本与效益的调查结果表明,苹果每亩的净产值分别是六种粮食作物和三种油料作物平均的5.3和5.0倍,减税纯收益分别是7.5和7.6倍,上缴国家税金分别是7.0和6.9倍(表3)。

实施套袋等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果园,这些经济指标均可保持在15倍以上。

可见,果业经济效益高而稳定,技术增值潜力大,应作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支柱农业发展。

表3全国种植业产品成本与收益(2000年)经济指标六种粮食平均三种油料平均苹果每亩主产品产量(公斤)277.49111.401650.70净产值(元)180.74195.26984.75减税纯收益(元)49.5548.81371.22税金(元)12.5612.7988.10 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②栾东珍等:生产无公害苹果确保陕西果业持续发展,西北园艺,2002,(2)。

12 (三)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果业存在的问题到2000年底,我国果园总面积已达89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已达6225万吨,两项均居世界第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