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山西省高三年级五地市联考试卷语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阅读(35分)(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
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
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
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
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
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
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
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
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
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
如《尚书·梓材》就有:“若作室冢,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
但实际上在古代,家更多指的是夫妇、家庭。
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
此外,《诗经》中还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的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
正因如此,《周易》才有“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摘编自燕连福《中国古代“家”具备三重意蕴》)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古代,“家”兼有祭祀、生产和居住等多重功能,在此实现人、神、自然三者之间的对话。
B.古人的祭祀表明对天地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人神交流。
.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以家与家之间的劳动协作为方式实现的,此时生产资料为每个家庭所占有。
D.当“家”更多地与夫妇家庭联系起的时候,它已经被赋予温馨的感情色彩,成为心灵之所。
2.下列对原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对话”的角度揭示了“家”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流变。
B.主体部分注重对史知识的讲解,主要使用引证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段主要论证“家是人与人对话之所”的观点,并以此为前提推出全的结论。
D.论证古代中国“家”的多重意蕴,意在阐明今天“家”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夏商周时期,“家”作为人与神灵对话的重要场所,对话内涵与今天不尽相同。
B.如果普通百姓想通过家祭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那么他就会犯下僭越之罪。
.只有将个体家庭真正地从宗族中独立出,人才能实现和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
D因为古代中国人赋予“家”以多种作用,所以有人常常把治家当做治国的基础。
(二)学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4-6题。
狗鼻子俄·左琴科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貂皮大衣被人偷走了。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嚎哭起。
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
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真是好货啊。
太可惜了。
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
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警犬搜查。
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
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
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
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四周自然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的裙子下摆。
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
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
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
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
“完了,”她说,“我犯案了。
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
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
都藏在浴室里。
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
”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
“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
我说的都是实话。
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被带走了。
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
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
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
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
我收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
”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
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
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
他说:“我有罪,我有罪。
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
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
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
你们把我逮起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啊!”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
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
丢了貂皮大衣,我认倒霉了。
丢就丢了吧……”他正说着,狗已经过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
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
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
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
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
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们哄地四散而逃。
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
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
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
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尾巴。
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
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
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后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
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开头先介绍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丢失了一件貂皮大衣,是展开下故事情节的必要前提。
B.作品语言简洁,三言两语便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例如对警犬的外貌描写,便写出了它的阴郁和可怕。
.警犬咬出了私自造酒的农妇,咬出了弄虚作假逃避兵役的人,就是咬不出偷窃貂皮大衣的人,可见这不是一条称职的警犬。
D.有过错的人在警犬面前原形毕露,不是因为警犬可怕,实在是这些人做贼心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忽然良心发现。
5.小说中的警犬总共咬出了八个人的丑行,请简要分析作者处理这八则材料的匠心。
(5分)6标题“狗鼻子”在故事的叙述中起了什么作用?这样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基础教育学校品牌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品牌,是为学生的成长莫定基础的品牌,是具有独特化个性的品牌,其构成要素包括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
理念系统是学校品牌的核心与基础,行为系统是其在行为方面的表现,视觉系统是其在视觉方面的展现。
理念识別系统由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与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和教育管理观构成,行为系统由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程、组织机构设置和综合性的规制度构成,视觉系统包括学校名称、校徽、学校标准色、学校网站和学校建筑等方面。
(摘编自那岚业《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材料二:注:我国学校品牌的经营意识觉醒较晚,学校品牌研究成果一时匮乏。
此图为研究者在现有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教育服务理论、品牌学、服务营销学等研究成果,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对中小学品牌的经营进行的研究成果。
(摘编自田汉族《学校品牌经营原理与策略》,首都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材料三: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化底蕴,前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精神财富。
北京西城区教委在学校化建设过程中以“化强校”为理念,注重发挥百年老校、现代名校的辐射作用,努力将历史之厚博与理念之先行完美结合,让百年老校之理念日久弥新。
西城区有34所百年老校,占中小学总数的40%左右。
这些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西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经验支持、质量保证。
(摘编自易菲《北京西城区教委推进学校化建设》,2012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材料四:我们所说的学校品牌,实质上就是学校的声誉,也是一种信任,一种口碑。
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要谨防三个误区。
第一,不要简单地把商业活动中品牌建设的内涵、方式简单地移植到教育上。
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教育品牌建设也应该体现公益性,其价值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而并非一种短期的、追求商业利益的价值,如果学校的品牌建设走向这个误区,迟早会丧失品牌效应。
第二,学校品牌建设切忌急功近利。
一所学校的品牌根基深植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传统,不是简单地喊一个口号就形成一个品牌。
第三,学校的品牌建设也要防止非专业化的现象。
如果仅仅把学校品牌建设作为特色建设,这是非常片面的,品牌作为一种质量的体现,作为一种声誉和信任的体现,首先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体现教育的规范性。
在这种规范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而不否定这种规范性之上所具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