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日本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是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其中,“忠”是武士道的最高道德。
日本武士道中“忠”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是,武士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许多与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又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异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
关键字:武士道;“忠”的思想;“忠”的原因;“忠”的继承
一“武士道”概说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时期,最初,它提倡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等道德要素。
也就是说,一个武士,要对主君忠诚,要讲诚信,同时要有羞耻心,要时刻记得维护自身、家族及整个武士阶级的名誉。
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作为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社会舆论、良心、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和情感、信念,自觉地尽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已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道嫁接了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再糅合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1]
二日本武士道“忠”的思想
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是维持武家统治的具体体现。
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是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
名誉、武勇、礼仪、廉耻、朴素、勤学等武士道的规范,都从属于忠,服务于忠,起着强化忠的作用。
[2]“忠”源于中国儒家思想,但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武士,根据本民族自身的需要,摆脱了中国
传统“忠”观念的影响,在自身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
[3]主要内容是:
1、武士道“忠”的内涵:
意味着死的坚决意志,是将生命交给主君的彻底献身精神,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对“以忠效主”的理解是:必须为主人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4]
2、武士道“忠”的标准:
以随时准备为主君牺牲生命的程度来衡量,即为了效忠主君,武士应牺牲自己的一切。
武士道重视君臣戒律,即使“君不君”也不可“臣不臣”。
无论主君的命令是多么无理、蛮横,都要无条件服从。
只有克制自我、无条件服从命令的人才是忠臣。
3、武士道“忠”的地位:
中国儒家文化始终以“仁”为核心,“忠”受到“孝”和“礼”的制约。
在日本,武士社会以来,“忠勇”则成为超越于一切之上的最高道德,日本武士价值理念的核心即是“臣对君主无条件的忠诚与献身。
”[5]凌驾于其他所有伦理之上。
“对君主的效忠,相比起来,更处于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超过对家族的效忠”。
对主君的义务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孝子首先要成为忠臣,如果父亲背叛主君,孝子也要毫不犹豫地抛弃父亲追随主君。
4、武士道“忠”的本质:
传统儒学的“忠”以仁慈为本位,尊重人性;而武士道的“忠”则重君臣之间的戒律,强调臣对君无条件的绝对忠诚,是彻头彻尾的权威至上主义,并演绎为冷血之“忠”,使人伦关系忠双向的道德义务,变成了下对上,卑对尊单方面的绝对服从。
5、武士道“忠”的性质:
在最初的日本武士的主从关系中,臣对主君的“忠”伴随着主君的“恩”实现的。
主君的恩是要给臣下领地或者保护臣下的领地,而作为臣下则要效忠主君作为报答。
天皇是国家尊严、统一和永存的象征,日本民族都蒙受了“皇恩”,因而全体国民都应忠于天皇。
武士道的“忠诚至上”早已脱离了儒家尽忠的本义,而与日本本土的氏族神信仰、天皇信仰等杂糅为一体,丧失了儒家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
三武士道“忠”存在的原因
中国儒家思想的“忠”,传到日本后,经过武士阶级的发展和深化,成为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以及最高的道德准则。
究其原因,是因为武家政治奉行的军国主义,为“忠”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政治上:
“忠”是军事统治者的最大需要,是武家政治的纽带。
幕府的统治制度,是通过上下级之间的忠诚关系来保持统一,“忠”成为决定武家统治生死存亡的重要依据。
所以,武家政治特别强调家臣单方面对主君尽“忠”的自我牺牲精神。
在杀伐征战、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忠”是克敌致胜的法宝。
战争的胜败、首领的生死存亡,都取决于属下将士忠诚的程度。
[6]
2、经济上:
“忠”是家臣武士经济收入的根本需要。
主君用物质利益和“忠臣”的名誉,换取家臣武士“忠”的献身精神。
德川时代,武士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主君的手中,唯一的生活来源是靠效忠主君获取禄米,武士的一生乃至世代都必须依靠主君来维持保障。
武家社会决不容忍不忠之人,对主君不忠,就是“盗父母之惠,贪主君之禄,一生之间唯终于盗贼之命”,[7]其结果就是丧失政治地位和经济来源。
3、思想上:
“忠”是臣民发自内心对主人的报恩或还恩。
因为“知恩的才是人,不知恩的可谓禽兽。
”在他们看来,自己蒙受主子的关照和重用,甚至子孙后代的经济来源都源于主子的恩赏,因而他们要报恩,不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以换得更大的“恩赏”。
同时,武士超凡脱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言行举止,成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决定着社会的道德等级和性质,是其他行业向往和学习的对象。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8]因此,武士道的忠义观也逐渐为日本民众所崇拜敬仰,成为整个国民特有的深层文化心理。
四武士道对儒学“忠”的继承
1.尽“忠”的对象:
儒家思想从建立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开始,就承认君主是整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并大力提倡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的“忠君爱国”思想;
武士道把家族的利害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系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一个人在国家中出生并且是国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为国家或者其执政者而死。
2.尽“忠”的目的和手段: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日本武士道,二者均主张谏言,而尽忠的最高形式都是以生命来表明自己的忠诚。
孔子在回答鲁定公如何处理君臣关系的问题时说:君主应以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衷心的服侍君主。
臣子应向君主尽忠,不要阳奉阴违的欺瞒他;臣子有向君主进谏的义务,如果君主不听,可以当面触犯他。
武士道“对那些为了君主的无常意志或胡思乱想而牺牲掉自己的良知的人,给予很低的评价。
这样的人会受到鄙视,被看作妄臣或宠臣,如果做不到匡正君主的错误,则任由君主处置自己”。
[9]
这是日本武士道在自身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对传统儒家思想吸收和继承的部分。
同时也是日本武士道一直维持不变的忠义信条。
五小结
武士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随着武家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
一方面武士道的产生是由社会条件的需要,适应主君、家臣、武士等社会关系的协调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相关元素吸收并包孕育而成的。
日本的“忠”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忠君爱国”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作为现代发达国家,“忠君”的思想即全体日本人民忠于天皇陛下的思想一直主导着日本的主流思想了。
总的来说,武士道和儒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它吸收了儒学中忠义礼信等合理价值内涵,使得武士道得以存在下来,可以说如果没有儒学对其理论的支撑,武士道是绝不会得以长久存在下去的。
参考文献
【1】(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3年
【2】(美)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中译本,三联书店
【3】(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中译本,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4】(日)森岛通夫《日本成功之路》中译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
【5】(美)格里菲斯《日本的宗教》,转引自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6】苏桂《忠—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7】(美)赖肖尔《当今日本人》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8】乌恩溥译注《四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9】《日本思想史大系》32,岩波书店,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