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近代项目管理被认为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美国军方用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早期的项目管理强调“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进度、质量、成本控制,合同和信息管理,以及合理的协调。

追求在一定的时间内,采用限定的成本,达成符合要求的项目目标,是成套的,能够协调质量、进度、成本三要素的科学管理方法。

1969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该协会是全球项目管理行业的倡导者)成立,它创造性地制造了行业标准,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为全球的项目管理提供了参考标准,对全球的项目管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随着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也进行了不断地更新,目前已更新至第五版,该书有效地帮助个人和组织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让知识创造价值,最终为个人带来发展,为组织带来业绩。

2005年,弗雷德里克·E.古尔德在《建设工程管理》一书中介绍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业全貌,着重强调成本估算和进度控制的重要性,提供了实用的成本估算技巧,讨论如何利用估算和进度计划为各工程项目参建单位和人员服务;2006年,AlanGriffith, PaulStephenson, PaulWatson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一书中论述了系统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的必要
性,并将工期、成本、质量、健康与安全、环境影响、信息技术与通讯六大领域内容集中进行介绍;2011年,杰克・R・梅雷迪思, 小塞缪尔・J・曼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一书中从启动、计划、实施三个阶段论述了项目管理的核心,着重介绍了实施项目管理的特定技术、难点和解决途径;2014年,哈罗德・科兹纳在《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中沿袭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前四版的优点,着重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了讨论,介绍了计划制定的流程,分析了计划失败的原因,并对网络进度计划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关于项目管理的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万里长城的修筑、大运河的开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无不折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古代,我国虽不乏项目管理的实践,甚至一些超级工程的实践,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具备,未能形成完整的项目管理学科体系。

我国现代项目管理的运用要追溯到上世界八十年代。

1984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云南鲁布革水电站采用国际招标的形式确定了建筑施工企业,中标的国外建筑公司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得工期大大提前,质量精良,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随后“鲁布革”模式迅速在我国被推广,在大中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199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项目管理国家标准—网络计划技术标
准GB13400。

2001年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发起并编制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由此建立了自己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以生存周期为主线,按照项目开展所经历的概念、规划、实施、收尾阶段,分别阐述每个阶段所需的知识和工作内容,是对其他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补充。

国内建筑行业人士也对如何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进
行了广泛探讨。

周航(2009)指出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存在质量管理意识缺乏、质量管理职责不明确、人员素质偏低问题,建议提高人员素质和工艺水平;庄筱棣(2013)提出现阶段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管理不落实、管理不到位问题,主张通过合同、经济、组织措施予以应对;王艳丽(2016)提出在许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依然存在管理意识不强、工作人员素质欠缺、材料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完善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健全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等措施;王建(2016)提出我国项目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管理基础差、安全责任不明确、缺乏安全投入、监管监督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完善安全体制、执行安全技术措施要求等措施。

但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如何更好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不够,较少有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