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

中小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

中小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阐述了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意义,以绍兴市为例分析了中小城市交通拥堵的特点及成因,探讨了交通拥堵的治理模式及对策。

要将城市道路容量扩充与结构改善并重;实施公共交通优先与小汽车适度控制策略;推动粗放式管理向一体化管理转变。

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关键词】
中小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对策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进程加速、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城市道路使用处于超负荷状态,交通拥堵已成为普遍现象。

拥堵不但在大城市成为常态,甚至在中小城市也日益加剧。

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研究发现,全球每年因拥堵造成损失占gdp的2.5%,拥堵还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和能源浪费,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交通拥堵在中国城市已呈常态化和区域蔓延趋势,除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外,杭州、成都、西安、昆明等人口百万以上城市甚至众多二三线城市也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根据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等指标将绍兴列为“中国15个小城
市发展代表”之一。

近十年来,绍兴经济保持10%以上的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成区总面积远期扩大近3倍,镜湖新区的建设、中心崛起发展战略都将引发新的交通需求,常住人口快速增加以及传统消费观念的改变,引发了机动车方式出行以年均20%以上速度的爆炸式增长,交通拥堵日益严峻,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据估算2011年超过80亿元。

因此,以中小城市交通拥堵为研究内容,以绍兴为研究对象,探讨拥堵成因对策,对降低绍兴居民出行成本,实现杭、湖、嘉、绍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缓解节能减排压力,以及绍兴未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提供思路,对诸多中小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平衡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性和推广性。

二、中小城市交通拥堵特点及成因分析
1、拥堵特点
中小城市居民出行范围小、距离短、普遍依赖个体交通,其拥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交通秩序混乱,混合交通造成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二是拥堵常年持续,拥堵的时段、范围日渐扩大;三是拥堵主要出现于早、晚高峰时段通勤需求比较集中的城市主干道,且基本为单方向的交通拥堵;四是路网个别节点或局部路段拥堵无规律性。

以绍兴为例,2009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2.58辆,已进入国际标准上的“汽车社会”,市区人口密度高达2441人/平方公里,路网密度低,市区主次干路及支路结构
比例为
1:0.32:0.57,结构严重失衡,鲁迅路中段等“断头路”的存在,削弱了次干道及支路对交通量的分流能力,路网整体通行能力较差。

拥堵主要集中在二纵(解放路与中兴路)二横(胜利路与人民路)的“井”字形主干道,其中,解放路中段(胜利路至人民路)、中兴路北段(昌安环岛至昌安立交桥),已成为严重拥堵路段。

胜利路西段(即解放路至胜利大桥西坡)、人民路中段(中兴路至酒务桥)、城北桥、环城西路交叉口一般早晚高峰时段比较拥堵。

2、拥堵成因分析
路——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从数据分析,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道路长度、道路面积路网密度、路网结构等主要指标上均优于中小城市。

以中小城市的道路条件,无法将快、慢、非车道分离分向,大量混合交通出现造成滞速现象,路网通行能力低。

车——机动车快速增加。

中小城市机动车增速远超过城市交通容量。

2010年,绍兴民用汽车拥有量净增91351辆,同比增加26.6%。

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和有效管理,包含小汽车出行方式的个体交通出行远高于公共交通出行。

2010年绍兴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到20%,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多为50%—70%。

配套设施如停车位规划不足,随意停车现象严重,加剧了交通拥堵。

人——理想交通参与人比重下降。

中小城市的人口增加幅度超过规划预期,根据经验统计,每增加1人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出行
约2.6次/天。

中小城市经过新的城规,新区在较短时间吸引了人口聚集,而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卫生区等公共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居民出行距离增加,交通衔接、换乘不便利,造成高峰期城市主干道及某些节点严重拥堵。

同时,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薄弱,违法违章现象屡禁不止,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管理——管理手段单一,方法陈旧。

无法将分散的人、车、路及交通行为整合形成一体化交通环境,its、gps、gis等先进技术在中小城市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管理理念更新滞后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拥堵效果不明显。

三、交通拥堵治理模式选择
结合前述分析,中小城市治理拥堵共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参考:增加供给模式、需求管理模式、制度完善模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增加供给模式认为城市交通路网存在缺陷,由于规划管理不合理,城市交通结构调整和交通管理方式滞后,导致道路资源的低效利用,由此引发严重的交通拥堵,因此强调交通合理规划、交通管理与智能交通的有效提供和使用,但供给的慢变性与需求的快变性之间的矛盾、精确的供给、规划及技术需雄厚的资金保证难以解决。

需求管理模式从交通需求行为入手,运用经济、法规及先进技术等手段,核心是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

缺陷是需要以城市、交通合理规划为前提,否则无法满足出
行需求,不能起到有效引导的目的;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也要大量投资。

制度完善模式通过制度确保有效提供、使用道路资源,强制规范交通行为到居民自觉形成良好交通意识,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但对改善交通拥堵无法单独发生作用。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在进行城市交通建设时,需要考虑交通规划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否相互适应;解决城市交通的膨胀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达到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以上模式各有优劣,依据绍兴交通拥堵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同等规模城市治堵经验,考虑现阶段以需求管理模式为主,结合其他模式的策略混合使用,达到综合治理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