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泛化现象的偏误分析本文针对外国学生泛化使用量词“个”的现象,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提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应把重点放在量词的语义色彩上。
对形象色彩和情态色彩这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量词,促进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一、引言量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类,也是汉语表达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什么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量词比较合适”等问题总使得外国留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这些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习惯。
也就是说,很难说出一个完整严密的规则。
正因为这样,量词的学习才需要日积月累地去记。
但是,有的学生企图找“捷径”。
他们发现了万能的“个”,于是,不管什么名词,当需要使用量词时,特别是个体量词,常常简单草率地用“个”来表示,致使“个”的泛化使用成为常见的现象。
而本文试图以“个”这个特殊量词为例,对外国学生使用“个”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在《汉语水平词汇与等级大纲》中,共有136个量词,分散在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汇项目中。
“个”则是甲级词汇中的一员。
“个”是最早为外国人所熟悉的量词。
在汉语教学初期,教师在引入量词时,就会介绍量词“个”。
因为对于外国学生,特别是印欧语系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量词,更别说不同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搭配了,所以为了教学方便,老师会建议学生,如果不知道该用哪个量词,就用“个”。
这一建议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帮助。
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数+量+名”的概念并运用于汉语组词和交流中。
但是,他们有时太依赖于这个“捷径”,以致于造成“个”的滥用和误用。
笔者借鉴了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的例句,再加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病句,加以整理和提炼,一共整理出47个比较具代表性的例句,这些例句主要来自于欧美学生的作文及口语交谈,其中误用“个”的有24句,占所有例句的51%。
可见,“个”的误用已成为外国学生在量词使用上的一大问题。
所搜集的有关“个”的病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名词基本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专用量词,而“个”与这些拥有自己专用量词的名词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表达。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共有四类错误是学生经常犯的。
(一)形象色彩外国留学生不会运用具有形象色彩的量词。
可以看出,例句中的名词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量词,如:一条围巾、许多根柱子、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张床、一条毛巾等等,可是外国学生并未使用它们,而都用“个”来代替。
对于这些句子,虽然我们明白他所表达的意思,可是并没有体现出量词比较重要的特点——形象色彩。
什么是量词的形象色彩?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
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识。
量词所负载的这种形象性,也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
以“月”为例,运用不同的量词(包括“个”),会有不同的效果。
一弯月/一轮月/一钩月/一泓满月(俞平伯《眠月》)/一茎月牙(茅盾《子夜》)/一个月亮同一客观事物“月”使用不同的量词进行表达,其效果不是数量上的变化,而是形态的变化。
“像一个车轮,像一泓水,像一个钩,像一棵茎芽”,这些具有形象色彩的量词都负载着人们描绘性、比喻性联想的主观色彩。
只需要一个量词就可以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
(二)情态色彩外国留学生不会运用具有情态色彩的量词。
从几个例句就可看出学生没有弄懂“个”“位”“尊”“群”“帮”这些量词的区别。
而这几个量词恰恰都体现出不同的情态色彩。
量词在给予客观事物以计量概括认识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
这种主观情感,就是量词的情态色彩。
量词的情态色彩是人们的情态活动的一种外在表露,在语境中,因人的主观理解不同,可表现出多种类型。
学生误用的“个”表达的是随意的情态色彩。
因为“个”是个较抽象,表义笼统,又十分概括的量词,所以它的随意性是由其修饰的中心词的词汇义决定的。
可以说,量词不同的色彩义是从属于词汇义的。
只要词汇义和色彩义搭配合适,在特定语境中就可以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于“个”来说,它无法展现出所说的特殊表达效果。
量词“尊”表示庄重的情态色彩,多用于佛像、雕塑,比如:一尊大佛,一尊青铜像。
但例句中,“顽童像”并不表达庄重的情感,所以不能用“尊”修饰。
相反,另一例句中,“释迦牟尼的雕像”用“个”来修饰,就无法表达出佛像的严肃庄重之情。
量词“位”表示敬重、褒奖情态色彩,比如“一位总理、一位老师”,而“一位小偷”,表达就不当了。
量词“群”和“帮”是集合量词,表示众多的人,可以根据不同语境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
“许多个人”这样的表达是错误的。
由于“个”是个体量词,所以不能代替集合量词表量。
可以结合不同语境选择表达不同色彩的“群”和“帮”。
(三)“个”的歧义虽然“个”与名词搭配较为广泛,但它有时并不能替代其他量词,因为它很容易引起歧义。
下面有三个歧义句,但三句又各不相同。
例句“一个同学的建议”,我们可以说“一个同学”,也可以说“一个建议”,但这里运用“个”并不能明确它所要表量的是“同学”还是“建议”。
这个词组可以是“一个/同学的建议”,也可以是“一个同学的/建议”。
若把“个”换成“条”,则非常明确地表示这里的量词是为“建议”表量的。
这样的歧义可以再举两例句:看了一个幼儿园的孩子/看了一所幼儿园的孩子;几个学校的领导/几位学校的领导。
可以看出,当出现“一个+名1的+名2”(名1和名2有从属关系),基本上会出现歧义。
例句“一个手套”,这样的表达并没有错,这里表示的是一只。
可是像“手套”这样成双成对的,比如筷子,一般都用集合量词来表量。
若用集体量词来替换就是“一副手套”“一双筷子”。
这样就非常明确地表示是两只。
如果我们用“个”来代替这些集合量词表示全部,就不能准确表量,会给人造成误解。
这个例子说明“个”不能替代集合量词。
例句“一个小解”这句话的本义是说话者想要上厕所。
虽然说话者知道小解的意思并使用了这个词,但他并不知道其实这里不需要用数词和量词。
这句话容易产生同音歧义。
听话者以为是说话者要“一个小姐”。
虽然这样的例子不普遍,但比较特别,由于多用了量词,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类似的笑话几乎都发生在口语交谈中。
可以再举两例:一个水平/水瓶;一个剑/箭。
只靠语音很难分辨出是“水平”还是“水瓶”,是“剑”,还是“箭”。
如果运用它们各自的专用量词,就可以避免歧义的产生。
如一种水平/一个水瓶;一把剑/一支箭。
有关误用“个”而产生的歧义多发生在口语中,所以为了避免发生歧义,应该使用恰当的量词来修饰名词,以消除歧义,避免由于歧义所造成的麻烦或误解。
(四)乱用量词留学生虽已有了使用量词的意识,可是仍会发生不该用而乱用量词的情况。
例如,“我刚来上海的那个天,天气很热”中并不需要量词“个”,学生却用了量词。
这种画蛇添足的情况时常发生。
为了解决这类偏误问题,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量词的教学上。
三、汉语量词的语义教学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把量词的教学任务安排在汉语初级阶段,而且数目也极为有限。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大多侧重量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规定了“数+量+名”的结构形式;其次指出了“名词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量词”的规律,并未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分析量词的语义和结合语境选用量词上。
仅仅通过这样的学习,外国学生难以掌握量词的规律,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更是难以驾驭,只会用“个”来代替,这一点明显体现在学生的病句中。
从“个”的偏误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是学生普遍不会运用具有语义色彩的量词。
汉语量词的语义色彩包括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时代色彩、方言色彩。
”[1]这种特殊的表意作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根据对偏误的分析,发现学生绝大多数错误都发生在形象和情态色彩上,所以语义教学重点也应在两者上。
(一)量词的形象色彩教学汉语具有形象色彩的量词非常丰富,并且大都是常用量词,数量多,范围广,学生短时间内很难掌握。
这些量词本身表量作用已经淡化,它对于客观对象的主要功能已不再只是表量、计量。
教师在量词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揭示这一特点。
学生掌握了这一特点,便可以把量词准确地与客观对象搭配,如“一条毛巾、一条围巾、一条蛇”;通过比喻性为相似客观事物搭配表量,如“一条河、一条路”;通过引申、联想为抽象名词搭配表量,如“一条新闻、一条规则、一条建议”。
(二)量词的情态色彩教学人们在表量的过程中,除使用词义的客观特点之外,还使用主观评价意义,直接表达人们的褒贬、爱憎。
学生之所以无法掌握这些具有情态色彩的量词,是因为他们不理解量词的情态色彩在语义上有许多细微的差别。
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汉语基础。
量词的情态色彩义可以因搭配名词的语义内涵不同而变化,或表示厌恶、贬斥;或表示喜爱;或不带感情色彩。
例如:一伙流氓/一群酒鬼(带贬斥色彩);一伙淘气鬼/一群小家伙(带喜爱色彩);一股热潮/一帮年轻人(不带感情色彩)教授这类词,应让学生先了解名词的词汇意义,然后再根据不同名词的语义选择相应的量词。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注意量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色彩变异。
比如,“一位先生”与“一位大字不识的先生”。
同一量词,同一名词,语境变了,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变化。
前者所使用的“位”表敬意,后者则表讽刺。
量词情态色彩教学一定要注意这个差异。
了解量词的情态色彩,可以使学生依据中心词语的语义,选择相适应的量词表量。
这样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力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笔者通过分析所收集的例句,发现在47个病句中,与“个”有关的有24例,占51%,而这24句中有15句属于不会运用具有形象色彩的量词,有5句属于不会运用具有情态色彩的量词。
这些问题是目前所采用的个例教学无法解决的。
为了避免这类偏误的产生,我们应把重点放在量词的语义教学上。
在留学生刚开始学习量词时,逐个讲解量词的语义特征,为他们掌握量词的语义色彩打下基础。
我们还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量词后,为学生系统地讲解并总结归纳。
同时,我们还应该着力发现汉语量词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量词语义色彩的理据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注释:[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1]孙汝建.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Z].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3]蒋宗霞.现代汉语量词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5).[4]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6]孙琴.浅议量词的修辞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7]李亚丽.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量词教法探微[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8]刘慧,吴慧.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二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9]郭晓沛,韩梅.关于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情况的调查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施艳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