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的演变(宏观经济学课件)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的演变(宏观经济学课件)
中 国 农 业 银 行中 国 建 设 银 行
中 国 银 行
非 银 行 金 融 机 构
商 业 性 银 行
1 7 .2 1
1 3 .2 3
8 .2 6
2 2 .8 4
4 .1 0
信 托 投 资 公 司 保 险 公 司
全 国 性 商 业 银 行 区 域 性 商 业 银 行
财 务 公 司
证 券 公 司
2013-3-14
中央银行
• 中央银行是专门从事货币发行、办理对 银行的业务、监督和管理金融业、执行 国家经济政策的特殊金融机构。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1
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必要性
•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2.集中票据清算交换的需要。 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4.金融管理的需要。
•
•
2013-3-14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5
二级银行体制
• 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和专业银行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成:是指银行以外的各 类金融机构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6
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最初使用这个名称,是因为 这类银行在早期的运行过程中,其业务 活动受“商业贷款理论”的影响。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4
银行体系
一种是多种银行体制(或称复合银行体 制),即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 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也有人 称这为二级银行体制。 另一种是单一银行体制,即将中央银 行的职能和商业银行的职能集中于单一 的国家银行,另外仅建立几家专业性银 行如储蓄银行、外汇银行、投资银行等。
政策银行体系
目的:A、实现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分离 B、规范政策性金融活动。 构成: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8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
商业性银行
政策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的演变
一、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中国银行体系的演变过程 二、银行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取向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
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直接金 融与间接金融
直接金融
买入 资金 剩余方 存款 金融市场 交 易 卖出
资金 需求方
贷 款
金融机构
间接金融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30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
• 金融业的复杂性、外部性和高风险性 • 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模式的需要 • 渐进式和激进式 • 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 • 财政输血和银行输血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31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 改革的推进使得无需国有企业承担改革 的社会成本,相应地,不需要用滞后的 金融体制维持滞后的国有企业。 • 长期的金融输血导致不良资产比重上升, 金融危机的压力增大。 • 不良资产:逾期、呆滞、呆帐 •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信托投资公司 保险公司
财务公司 证券公司
2013-3-14
全国性商业银行 区域性商业银行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9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评价:改革滞后
1、只有体制内的改革,没有体制外的推进 2、只有组织体系的调整,金融交易关系没 有能完全建立; 3、金融资产的价格仍然是双轨制; 4、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2
非银行金融机构
•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以 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非银行性金融机 构。这些机构与银行不同,银行的资金 来源主要是通过发行称之为存款的间接 金融工具来筹措,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筹集资金发行的金融工具并不是对货币 的要求权,而是其他的某种权利,如保 险公司发行的保险单只代表索赔的权利。
中国人民银行从事盈利性的银行业务, 削弱了其中央银行的功能 1、各级分支机构对工商企业发放专项 贷款; 2、创办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3、各分支机构之间实行利润留成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3
国有专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国有专业银行既办理政策性业务,又办理 商业性业务,职能不清。 政策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同时经营的弊端: (1)政策性贷款亏损影响专业银行的盈利; (2)政策性贷款的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 (3)政策性贷款成为政府干预银行贷款行 为的重要渠道; (4)政策性贷倒逼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倒逼机制。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8
1979-1993: 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1984.1. 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1986.1.7, 国务院出台《银行管理暂行条 例》,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职能 和隶属关系.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9
1979-1993: 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9
商业银行特征
• 1、这类银行是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的 银行。 2、商业银行的另一特征是它们的业务 内容具有广泛性。 商业银行是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具体 到一个国家或一家银行时往往并不直呼 “商业银行”,如英国的“结算银行”、 日本的“城市银行”、美国的“国民银 行” 2013-3-14 10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1
对中国银行体制(79-93)的 评价
(1)人民银行开始发挥金融调控功能; (2)银行业务迅速拓展,银行在国民经 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大; (3)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打破了 银行系统的业务垄断性,在金融领域 引入竞争机制。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2
中国人民银行存在的问题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4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过度扩张导致金融管理 的绩效下降
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不受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计划管理, 地方政府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这些金融机构来支持地方经济 的发展;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进行关联交易,进一步削弱了 中央银行的金融控制的效率; 银行和非银行之间的界限模糊,国家针对这一领域的专门 的规章和制度非常少,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受到较 少管制的有利条件,尽可能进行寻租活动。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5
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的正效应
1、集中有限资金,保障国家经济发展 战略的实施; 2、资金流动从属于中央计划,保证了 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6
大一统银行体制的负效应
(1)中国人民银行一身二任,目标 的冲突性不利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正 常运行,也不利于国家对金融运行 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 (2) 银行的分支机构经营效率十分 低下; (3) 统收统支使资金无法横向流动,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3
中国银行体系的演变过程
一、 53-78:大一统的银行体系 二、79-93: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三、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体制的 进一步完善 四、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4
53-78:大一统的银行体系
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特征 (1)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 (2)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具有双重性 (3)中国人民银行实现机关式管理―― 统存统贷、统收统支 (4)中国人民银行对全社会的资金实行 计划管理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7
商业贷款理论
• 期限短 • 自动清偿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8
商业贷款理论的局限性
–(1)商业贷款理论没有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 对贷款的多样化需求。 (2)商业贷款理论没有考虑银行存款的相对 稳定性 –(3)商业贷款理论没有考虑到自动清偿的外 部条件。 (4)从宏观上看,商业性贷款随交易的需要 而自动伸缩,因而对货币和信用量具有自动 调节作用。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17
1979-1993: 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
1978年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脱离财政部 1979.2.23 恢复建立中国农业银行 1979.3.13 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 中国银行 1979.8 国务院决定将基本建设投资由 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恢复中国人民建 设银行的银行性质,从财政部分离出来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32
金融体制改革的取向
• 体制外推进是近期改革的主要动向 • 金融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 • 强化金融交易的规则和约束,实施实质 性改革推进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33
金融机构的类型
间接金融机构,是作为资金余缺双方进行 金融交易的媒介体 直接金融机构则为筹资者和投资者双方牵 线搭桥的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以及证 券交易所等。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3
金融机构的经济功能
1.降低金融的交易成本 2、防范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提供长期贷款:公共汽车效应 4.发行流动性较大的间接金融工具 5. 减 少 融 资 风 险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6
商业银行方面的改革
A、95年1月开始实施《商业银行法》 B、分离了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 业务。 C、实行了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的分业 管理。 D、取消了各银行的行政级别,促使其成为 经济实体。 E、将城市信用社改为地区性商业银行。
2013-3-14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 27
20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