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水区简介

三水区简介

三水区基本概况:三水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佛山市五个区之一。

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广佛同城化的西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中部,是佛山市与肇庆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邻近广东省省会——广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深圳市、珠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建置三水县。

1959年3月2日,三水县并入南海县;1960 年9月30日,恢复三水县建制;1993年3月29日,三水撤县设市(县级市);2002年12 月,三水撤市设区,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佛山市五个辖区之一。

区域形状狭长,南北最长为68公里,东西最宽为30.1公里。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高丘,最高峰西平岭海拔591米,东南多冲积平原及低丘;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两大支流北江、西江与绥江汇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汇流而得名。

三水现为佛山市五个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的西北端,邻近广州、肇庆,是佛山市与肇庆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城市。

区域形状狭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山丘,东南多为冲击平原及丘陵。

中国第三大河——珠江的两大支流北江、西江与绶江在此交汇,因此而得名“三水”。

三水交通:三水水陆交通方便,古时,境内河网纵横,水运发达,而陆路交通甚为落后。

改革开放后水陆交通齐发展,尤其是道路建设,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建国前,三水的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主,全县只有一条从西南到芦苞,全程29公里单车道的简易公路,营运客车只有2辆。

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大兴道路、桥梁、渡口建设。

首先扩宽芦西公路,开通南岸至白坭、南边至乐平公路等道路,先后建筑了西南大桥、芦苞大桥、三江大桥、独树岗大桥和大塘至埠街、西南至南岸两个汽车渡口。

1993年三水撤县设市后,以超前意识大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以大办骨干公路为重点,完成了一系列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1994年8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开放三水市铁路客运口岸,开通肇庆至九龙客运列车,途经三水。

三水是粤西通往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广三铁路、三茂铁路,321、324国道,广三高速公路、广肇高速公路横贯境内,三水大道一级公路纵贯南北。

三花公路、芦范公路、独树岗至永平至花都公路、三水大桥二期工程、碧云路石南段、三江公路等道路建设,也建成投入使用。

三水区产业概况:三水汇西、北、绥三江之流,境内还有漫水河、九曲河、芦苞涌、西南涌等河道。

其中西、北二江最大,平均年流量达到2890亿立方米。

水道之多、水源之富,既带来水上交通运输之便,又利于农田的排涝灌溉,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

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三水是以产粮为主的、较落后贫困的农业县。

改革开放以来,三水充分发挥侨乡和地理资源优势,贯彻执行“名牌带动,生态规划,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积极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三水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市的伟大跨越,成为珠江三角洲一颗崛起的明珠。

1986年12月,被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全县11个镇先后被批准为珠江三角洲工业重点卫星镇。

三水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使三水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市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以“中国魔水”健力宝为龙头的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企业成为三水经济的重要支柱,初步建立起以饮料、包装、建材、纺织、化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以水稻、水产、畜牧、蔬菜多业并举的农业生产格局,以旅游和商贸为骨干的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正向着规模化、技术化、信息化、民营化方向健康快速发展。

三水区工业概况:三水原来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1949年解放初期,县城只有规模很小的西南火柴厂、三和酱油厂、源兴犁头厂和西南烟丝厂等几家作坊式的小厂。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虽然办了一些厂矿企业,但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支配,长期以来单纯以农业生产为主,致使工业发展缓慢。

直到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得7912.69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水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方针和“名牌带动、生态规划、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根据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把经济工作的重心从农业转移到工业方面来。

充分发挥三水地理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2002年,全市拥有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啤(山水)有限公司、南方钢板集团有限公司、佳力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小企业2250家。

其中健力宝集团和南方钢板集团被列入广东省70家重点大型企业集团。

1、饮料工业:1977年三水饮料工业开始起步,其初始阶段为县食品厂的汽水生产。

改革开放后,三水饮料工业把握机遇,迅速发展,成为三水三大支柱工业之一。

主要以健力宝系列饮料、青岛山水啤洒、强力天然芒果汁、金桑系列饮料、品源八宝粥为主。

以健力宝为龙头的饮料工业已形成年生产饮料能力95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

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健力宝系列饮料是我国饮料行业最具影响力,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

1984年4月,健力宝饮料问世,成为国内首创的运动饮料,并随着在第23届奥运会被誉为“中国魔水”而迅速走向国内外市场,产品进入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和国际获得30多项殊荣。

健力宝集团在三水有8家企业,总资产积累超过30亿元,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

在海内外有独资、控股和参股公司20多家,总资产近40亿元,已发展为以饮料为主产业,制罐、塑料、包装、印刷、体育用品和商业、房地产等配套的跨行业、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

健力宝集团曾连续10年在国内饮料行业排名第一,跻身中国500家最大型工业企业之列,曾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的50家企业之一。

1996年,获’95美国纽约食品节金奖。

2.包装工业:伴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而迅猛发展,已形成具有生产饮料铝质易拉罐10多亿套,塑料饮料瓶1.2亿套,各类纸箱纸盒1.1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主要生产企业有健力宝富特容器有限公司、健力宝纸品包装有限公司、强力联合容器有限公司、健力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其中健力宝富特容器有限公司是目前在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新的制罐企业。

4、纺织、服装工业:纺织工业是三水历史较长的一个工业门类,尤以土白织造的真丝织造颇有名气。

80年代以后,纺织工业发展很快,1986年,县属纺织工业总产值4866.69万元,曾成为全县工业体系中的三大支柱工业之一。

目前已形成年产服装843.6万件(套),织布3955万米,印染布1亿米,毛纺衬布684万米的生产能力。

大型厂家有广达织造有限公司,著名品牌有“李宁牌”运动服装系列、“爽美威”服装系列等。

5、化工行业:较著名的企业有阿托菲纳(三水)聚苯乙烯有限公司,年产聚苯乙烯7万吨;大鸿制釉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制釉企业,年生产陶瓷用熔块釉、成釉、色料能力7万吨;鑫荣华实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能生产超纯硝酸银并形成规模的企业,可年产150吨超纯硝酸银。

6、电池、电缆工业:以佳力集团为代表的电池工业,起步于80年代后期,是国内首家集科研、开发和生产于一身的镉镍电池专业厂家。

年生产能力为19.32万千伏安时,其主要产品有隔镍、氢镍电池,密封铅酸电池,移动电话电池等,年出口量1000万美元以上。

安亿达中宝电缆有限公司年产天氧铜软杆、单线2万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6000公里。

金锋电子有限公司年产硅胶按键2400万片、薄膜开关按键330万片、有机硅化学相关产品960吨。

弘声电器配件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省最大的T铁企业,年产T铁2万吨。

7、钢板工业:三水钢板工业起步于90年代初期,1993年~1995年,广东南方钢板集团公司的700型轧薄板、热浸镀锌板和以钢管为主的钢品等三个产品项目相断建成投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市属钢板工业。

广东南方钢板有限公司以生产0.2-0.5mm薄镀锌板为主,年生产能力10万吨,其生产设备是我国继武钢、宝钢之后引进的第三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热镀锌板生产线,其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写了我国薄规格镀锌板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厚度0.5mm以下的超薄镀锌板和小锌花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8、摩托车工业:以嘉陵摩托车有限公司为主要生产基地,是90年代初期立项建设的高技术项目。

通过多年积极开发新产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借助营销网络和建立自己营销主市场,已形成年产6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能力。

三水工业从原来基础十分薄弱起步,历经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开拓奋斗,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珠江三角洲新崛起的工业区域,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跨越。

工业的腾飞,大大地促进了全区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2002年11月,为适应佛山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的形势需要,全力搭建有利于各类资本在三水增值的平台,实现三水经济新跨越,努力将三水建成以珠三角城市经济群为依托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水将原有的17个工业园区进行科学整合、扩充,重点规划设立了三水中心科技工业园、江南科技工业区和大塘工业区三个规模较大、连片开发、档次水平较高的市级工业园区,并形成以此三大工业区为主的16个工业小区,同时对工业基础较为扎实的南片工业区进行优化,对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北片工业区加快其拓展速度,通过增强三大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

这三个工业园区在佛山市的9大重点工业园区中占了三分之一的比重,规划总面积达128.54平方公里,建成后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可达870亿元。

园区先后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法国的阿托菲纳公司、日本住友集团、美国科勒公司、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广东正通集团等一批名优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三水农业概况:三水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西、北二江流贯全境,排灌方便,是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之地。

但民国时期,战乱不休,加以水利失修,洪、涝、旱灾害频仍,旧社会的三水是个贫穷、落后,一年不足半年粮的缺粮地区。

直至1978年,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扭转。

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推行生产责任制的政策,农村经济体制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于1981年,以大塘公社10个较穷的生产队率先实行而逐推广,至1984年秋,全县全面完成并完善承包合同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许多种养专业户和“三高”农业生产基地。

三水大力倡导科技兴农,使传统农业逐步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向贸、工、农综合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

通过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高标准连片整治鱼塘,全市实现稻田、鱼塘、蔬菜复种面积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