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概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国际声望的日益提高,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高潮,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汉语教学工作。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就是指母语不是汉语而是其他国家语言的外国学生,这就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学生状况,然而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学习的目的等不同,教学的方法和效率也就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不同教学方法,鉴于此,以我国的邻国日本为例,简单阐述对日汉语教学的特点。
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就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关系,但从总体上来说,古代中国影响日本,近代后,中国则通过日本的桥梁认识西方并开始现代化的进程。
中日从蒙昧到原始氏族文化的时期基本相同,但中国在五千年前进入父系氏族,而日本在公元前2、3世纪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
在公元5世纪,百济博士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著作带入日本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中国的秦汉文化已经非常灿烂了,汉文化体系已经形成。
此后,日本的统治阶级将汉文化作为社会变革和文化选择的范本,从而完成了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文化被视为雅文化和正统文化。
可以说在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落后于欧洲,日本积极“脱亚入欧”,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也使得日本也不再单单吸收中国文化,而是向更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
日本汉语教学历史日本的汉语教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大约在弥生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
汉字系统传入日本时在王仁将汉字材料带入日本的时候,即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
此后日本通过汉字开始了解中国文化,而汉字又帮助日本创造了书面文字作品和创造其自己的文字。
日本正式实施汉语教育是在1871年,当时的日本政府和中国清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需要中文翻译,于是日本外务省开设“汉语学所”。
后来由于战争,日本的汉语教育经过许多挫折,知道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多,日本开设汉语的课的大学逐年增多,汉语被列为大学外语教学科目,汉语教育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当代对日汉语教学基本现状简介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大学以汉语教育为专业课程的系或学科逐渐多了起来。
现在,日本的500多大学中,95%以上都已经将汉语列为主要外语课程,其中有85所大学还开设了中文专业。
目前,汉语在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
根据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文化论坛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日本现有475所高中开设了中文课,占全国高中总数的8.6%。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约有100万人,而且由于近年来中日贸易往来频繁,日本企业中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
要应对这么多人的学习需要,仅靠学校开设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日本的中文私塾教学也非常热,且班级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当然也有人坚持自学或一对一教学。
此外,日本还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汉语测试系统。
主要的汉语测试有5种:1、汉语鉴定考试(中国语鉴定考试)2、汉语交际能力鉴定考试3、中文翻译基础能力鉴定4、商务汉语鉴定考试5、汉语水平考试(HSK)其中,参加“汉语鉴定考试”的人最多。
对日汉语教学特点面对人数众多的日本汉语学习者,在日本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经过长年的摸索和分析,总结出这一教学对象群体的共同特点。
第一是语言要素部分的特点。
此部分将分别从特点最突出的语音和汉字两个部分介绍。
首先是语音,接触过日本学生的老师应该可以感觉出日本学生的汉语发音很容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他们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声母的h、f、z、c、s、zh、ch、sh、j、q、x、l,元音的u、ü以及声调上。
1、日本学生会将汉语中的舌根擦音h[x]和唇齿清擦音f[f]发成日语中的双唇擦音[Ф]。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单独发h是没有问题,但是在音节中就会出现偏误,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单独发音练习,应该结合整体认读音节来练习,h与开口呼相拼比较多,而且发开口呼音节时,一般嘴巴张得比较大,[Ф]出现的几率不大。
当h与e相拼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双唇虽然是展开的,但不相合。
当h与以o为韵腹的韵母相拼时,唇形是由大圆到小圆的。
而发f时,要注意上齿要接触下唇。
2、大多数日本学生发舌尖音z、c、s、zh、ch、sh和舌面音j、q、x是发不准的,这样就容易将“杂志”说成“杂技”,把“爪子”说成“饺子”,影响了正常交际。
会出现这类错误主要是因为日语中没有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就用舌叶音去代替这两组音。
同时,又因为日语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因环境不同而形成互补分布,没有辨义的作用,所以学生还会分不清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要解决前一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先发“i”,然后舌面往上颚一贴就发出了“j”,发“zh”只要舌尖往硬腭一触就即可。
解决第二个问题只要用常用的吹纸法就可以了。
3、边音“l”可能是日本学生最容易发错的音了,既容易受母语影响发成闪音“ら”,又容易和汉语中的鼻音“n”和舌尖后擦音“r”混淆。
就容易把“绿”说成“日”,发“哪”、“来”等字的声母让人感觉发的是“l”又是“n”,还把“日本”发成“立本”。
那么针对边音、闪音混淆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发“le”,让舌头持续、稳定地顶住上齿龈,延长发音。
针对鼻音、边音混淆的问题最常用的就是捏鼻法。
而最后鼻音、舌尖后擦音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发音时舌尖碰到上齿龈就是“l”,不碰就是“r”。
4、元音“u”和“ü”也是日本学生的发音难点,尤其是后者。
发汉语中的u[u]时容易发成日语中的“ぅ”,舌位没有中国人后。
而发ü[y]却因为圆唇度不够,舌位不够考前,反而发的想u的音。
针对圆唇度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小镜子,时刻提醒学生要圆唇,针对舌位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低头发音,强迫咽腔缩小,比较容易发“u”。
5、至于声调问题是因为日本学生受母语中升降格的影响,经常把“春风”说成“纯风”,把“土地”说成“徒弟”。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手势法帮忙正音。
然后是汉字方面。
众所周知,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让欧美人扎耳挠腮、无从下手的汉字却是日本人可以手到擒来的。
但就如日本学者舆水优先生所说的,当日本人学习汉语时,有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已经认得的汉字”。
它们既是有利条件又是不利条件。
说它们有利是因为日本人对汉字有整体的认知感觉,书写上基本没有大问题。
但是麻烦也随之而来,首先日本汉字是繁体字,其次,他们有自创的简体字,而我们的汉字现在大多数是简体字,日本学生不认识,就算是字形一致的,又有可能与日本汉字有细微的差别,如“图”。
还有比较麻烦的是,字形相同,词义却相去甚远,最典型的就是“手纸”,在汉语中的意思不用赘述,在日语中这个词表示“信纸”。
所以,越是这类看似有利的方面越需要老师下功夫研究其中的差异,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二是文化部分的特点。
中日两国的文化总体上还是相似的,比如尊敬师长,说话方式委婉等等。
但是不可否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跨文化交际问题何时何地都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日本人早上见面互道“早上好”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例外。
此外,他们还会围绕天气情况寒暄一番,但是不会谈论有关对方生活、家庭、工作、年龄等个人隐私的话题。
而中国人见面为了表示亲密,会问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
又如,中国人会觉得大恩不言谢,过度的感谢会显得见外,而日本人会不断重复感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就又会产生分歧。
还有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要直截了当地否定,这会让学生觉得尴尬和不快,甚至让他失去学汉语的信心。
对于学生的点头,老师也不能就一概认为学生听懂了,这只是他们表示对老师的尊重的方式或者表示他们在听,所以老师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听懂了。
再者,日本人对家族以外的人的身体接触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老师也要避免表示亲密的身体接触,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反感。
第三是教师部分的特点。
近几年,日本的汉语教育发展和教育市场的扩大是超出预料的,自然汉语教师就出现了短缺现象。
日本大学还是尽力做到做好,每所大学至少配备了1到2名专职的中国籍教师,还有几名“非专任”中国籍教师。
但是有的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社会上的汉语教学机构和组织,大部分情况都是专业与非专业教师混杂,有的老师是科班出身且有教师资格证明,有的只是会讲日语的华裔,或是中国留学生。
这个现状是需要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努力来改进的。
第四是教材部分的特点。
目前,日本的汉语教材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多彩,汉语教科书的出版量也是连年增加。
教材的内容多半强调浅显易懂和趣味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IT的发展,光盘已经取代了磁带,MD、MP3等携带方便的听说教材和电脑软件也应运而生。
这些教材基本上用于大学初级汉语和日本语言学校或公民馆等地的普及性教学。
专业课教材选用的几乎是本校或外校知名教授编写的,而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
具有一定修养和深度系统性的教材并不多。
在教材方面,我国打入日本的教材并不很多。
其致命的弱点一是语言问题,二是编写人不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编出来的教材无法让日本人喜欢,三是缺乏教师参考书,四是翻译的日语解释错误较多,五是趣味性不大,内容比较死板。
所以,只有两国的编辑队伍相互合作才能取优补缺,写出适合日本人在本国系统学习汉语的优秀教材。
结语文章简单地选取了几个方面介绍了日本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其实对日汉语教学只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对外汉语教学要“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国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对外汉语教学却重视且必须具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教师分析、研究和掌握各个国家学生,甚至是语言文化的特点是能极好地促进教学的。
所以,国别汉语的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多个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特点,帮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