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与答案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与答案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四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辽宁)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云南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的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西藏建造的(布达拉宫),后经历代的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的建筑。

28、我国最早的航海家郑和是(回)族。

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9、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高山)族。

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32、闻名全国的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

34、青海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35、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是(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

36、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又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

3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9、(撒拉)族被我国列为人口较少民族。

4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自治权)。

41、在民族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4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

44、民族识别的原则包括(民族意愿)原则和(民族特征)原则。

4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4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和(行政级别)的顺序组成。

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4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5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51、世界上约有(3000)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约(80)%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

52、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左右。

5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

二、问答题1、青海是三江之源,“三江”指的是哪三江?答:长江、黄河、澜沧江。

2、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长江全长是多少公里?答:6380公里。

3、黄河全长是多少公里?答:5464公里。

4、澜沧江全长4500公里,在我国境内干流长1612公里,流经六国,被称为“六国之水”,流经哪六国?答: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5、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哪一年?答:1947年。

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行使自治权时应体现什么样的原则?答:依法行使、充分行使的原则。

7、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的重点是什么?答:修订的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机关的职责。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三个结合”的基本特点,“三个结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

9、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有哪些相关的规定?答: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预算困难的,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10、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哪几个民族?答:有两个,分别是壮族和满族。

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大体分为几个语系?几个语族?几个语支?12、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族理论概括为十二条,其中第一条指出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六大特征,这六大特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13、1992年1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请说出其基本内容。

答:一个“发展”即民族自身的发展,三个“关系”即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句话出自于哪一部著作?作者是谁?答:《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4年。

15、目前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几个?自治州几个?自治县几个?答:155个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遵循和体现的六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团结统一原则、发展繁荣原则。

17、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州?答: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8、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县?答: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1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0、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是指哪12个省、市、自治区?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

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通过适当的制度、政策、投资等系列化的支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基本条件,培育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22、西藏和平解放是哪一年?西藏民主改革是哪一年?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1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

23、至2009年青海民族大学走过了多少年历程?答:60年。

24、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对青海民族大学是怎么评价的?答: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青海民族大学不愧为我省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

25、请解释“七星披肩”。

答:云南丽江纳西族女子传统服饰饰件。

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披上羊皮披肩。

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26、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答: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

迷信的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

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

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第三、宗教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

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

国家宗教政策鼓励宗教发扬各自的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的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