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一,认识问题。
从老师方面来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操作者,一切教学改革理念只有通过教师才有可能变成教学现实。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
有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存在观念性偏激。
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从学生本身来说:大多数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比较朴实,腼腆,不太喜欢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遇到问题不积极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忙,使得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加困难。
再加上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氛围的影响,家长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最为关注的还是学习成绩,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声誉也更多的倾向于学习成绩。
由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式的双重改变,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有可能出现分数下滑的现象,家长就会质疑新课标的可行性。
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这些意愿也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认为分数胜过一切,基于这种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时间紧而只会关注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方式就会回到原先的状态,死记硬背,多做多练,只要分数提高了,其它的都不会在意。
第二,教师资源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中小学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由于农村小学老师工资待遇低,,特别是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结构也不尽合理。
在各类中小学中均存在这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
同
时,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多数)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而导致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
多数老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最后,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教师由于没有经过定期的、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知识的更新速度慢,专业素养不足。
第三,教学资源也比较匮乏。
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
但由于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活动场所等短缺以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
第四,评价问题严重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
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评价制度。
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许多农村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
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
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
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所以,评价改革滞后是实施新课程的瓶颈。
在目前中考、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价值取向,校长、教师、学校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课程改革精神,新课程实施就没有真正的生命力。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
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