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朱燕林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并学习了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所以对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综合作用还是知之甚少。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质构造(褶皱)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地质构造(褶皱)的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质构造(褶皱)的实践意义
难点:从内外力的综合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歌曲《珠穆朗玛》,解释喜马拉雅
山、阿尔卑斯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的形
成。
如果我们置身于这些山脉中会发现这
里的地层发生倾斜、弯曲,甚至的断裂的
情景,这些就是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
迹”,我们把这些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展示地质构造的图片得出褶皱与断层
欣赏音乐,放松
心情。
复习上节
课主要学习内
容。
欣赏图片并通
过观察图片,深
刻体会褶皱与
引导学生从生活
环境着手,学会
观察
展示一些图片,
引起学生的注
意,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通过
的概念。
提问:下列地质名称哪些属于地质构造?
这节课主要学习褶皱。
断层的形态和
概念
练习巩固地质构
造的概念
褶皱的类型及判断1、提问:褶皱是怎么形成的?你能演示
褶皱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其原理吗?
2、方法指导:利用书本演示,可以把书
本当做是平整的岩层
3、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
讲解褶皱的单位——褶曲以及褶曲的
分类。
4、探究活动1
你怎样区别背斜和向斜
提示:根据复习内容总结出方法
5、教师总结:从完整的岩层来看,岩层
向上隆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
斜。
如果从岩层不完整呢?我们就要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给出不
完整的图例。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的岩
层老的岩层在下面,新的岩层在上
面。
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
层中间新两翼老。
学生跟着老师
进行褶皱形成
过程的演示
学生自行总结
出判断背斜和
向斜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思考
并学会合作解决
问题,增强小组
凝聚力
褶皱与地表形态1、讲解褶皱形成的正地形—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2、转承:这是构造运动初期形成的地表
形态,主要是在内力挤压作用下形成
的。
那么,是否背斜一定形成山岭,
向斜一定形成谷地呢?
3、展示背斜谷和向斜山图片,提问这幅
图中,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了什么地
形?背斜形成谷地,向斜形成山岭。
这种地形又是如何怎样形成的呢?
4、方法提示:筷子的妙用
5、教师总结并用PPT动态演示:背斜顶
部因受张力,岩石疏松破碎,易被侵
蚀成谷。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
不易侵蚀,反成山岭。
背斜成谷和向
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称为
逆地貌。
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所以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
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
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1、地理小组长
组织探讨
2、小组代表利
用筷子在前
面边演示边
解释“被斜
谷、向斜山”
的形成原
因,并在黑
板上板图演
示
3、其他小组进
行点评补充
通过质疑使学生
产生认知冲突,
产生求知欲望,
并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深入探究
利用筷子增强学
生的学习乐趣
学生动手演示能
加深学生对于知
识的印象,培养
学生的想象能力
和创造能力
褶皱的实践意义
过渡:了解地质构造的规律有什么实
际意义呢?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我们
学习了这节课要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
问题。
我们来做些任务
任务一:假如你是地质学家,从事石
油勘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
你认
为什么构造利于储存石油,什么构造利于
储存地下水?
任务二:因修建一条铁路需通过某褶
皱山地,必须开凿隧道。
假如你是地质工
程师,请确定隧道的选址。
(提示:结合
桥梁的形状,从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
面,分析隧道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
)
教师总结: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容易排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背斜岩层封
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底部低凹,
易汇集水流,是良好的储水盆地。
补充采
石场的选址。
各组根据兴趣,
任选一项任务
进行探究
小组代表进行
展示,简洁扼要
的在黑板上板
书答案。
选择相同任务
的其他小组点
评及补充
培养学生使用所
学知识解决生活
实例的能力,了
解背斜向斜的应
用。
课堂总结1、板书框架图
2、用筷子演示,引出断层的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课后预习。
学生画图总结,
要求在一幅图
当中展现整节
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要点对课堂
知识点又一个总
体的结构,学生
动手画图加深记
忆。
习题巩固引导学生运用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习题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活动进行的,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但是学习内容比较多,难点难突破,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存在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