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克与千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10袋味精等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多重,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130克。

生2:一根火腿肠是40克。

生3:一袋茶叶是400克。

生4:一袋面粉重25千克。

小结: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位。

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用单位。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物品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初步建立质量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探究体验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
面。

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将五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②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3)请每个小组汇报。

小组1:这筒面约重1千克。

小组2:这袋水果约重1千克。

师: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筒面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包装纸上有提示。

师: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1千克?
生: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师:要想知道你们掂得准不准,就用盘秤来帮忙。

(教师出示盘秤)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汇报交流对1千克的感知情况时,教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4)认识盘秤。

师: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学生在盘秤上称出课前老师准备的柚子有多重,柚子大约是1千克。

其他小组分别称出筒面和水果有多重,它们大约也是1千克。

学生认为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感觉一袋绿豆比1千克轻。

教师建议把这些物品称一称,证明学生的感觉。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在自由讨论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知识在交流中赿来赿清晰。


3、认识感知1克。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它有多重。

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教师拿出天平秤,简介天平秤的使用,示范称出1个硬币的质量。

学生举例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

生1: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大约是1克。

生2:校徽大约重1克。

生3:3粒玉米大约重1克。

生4:还有可能是4粒玉米重1克,因为有的玉米粒大,有的玉米粒小。

师:1克与1千克有什么不同感觉?
生:1克非常轻,1千克重,相差很远。

师: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找一找。

学生在准备的盘子里找大约是1克的物体,可以采用比一比、掂一掂的方法进行判断。

生1:一包药大约是1克。

生2:一包茶大约是1克。

4、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袋味精,上面标注100克。

师:一袋味精重100克,你认为有多少袋这样的味精是1000克?
学生思考后认为10袋味精是1000克。

教师逐一出示10袋相同的味精,学生进行口算,得到1000克。

教师又出示1袋洗衣粉,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标注,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千克。

师:这10袋味精和这1袋洗衣粉哪个重?
学生发生争议,意见不统一,向教师提出建议在天平秤上称重比一比。

教师演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什么位置?(正中间)那说明什么?
学生发现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生:这10小袋味精和这1大袋洗衣粉一样重,说明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对,你们回答太精彩了!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可以借住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轻重,说明学生真正有了一定的质量观念,形成了初步的能力。


5、知识拓展。

(1)大自然中的质量。

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只有2克重。

约有100千克重。

它的一个
蛋就重1500克。

(2)认识秤。

秤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中有各种各样的秤。

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儿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边介绍教师边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秤。

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设计意图: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自主建立起“克”和“千克”的关系,明确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了解“克”和“千克”的使用价值。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面的物品有多重。

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

2、说出它们的质量。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题。

3、连一连。

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5题。

4、课后调查。

课后小调查:“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本课作业课本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
g
轻:克重:千克
1 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每小袋大米100克10袋→1000克=1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