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道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浅谈道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浅谈道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七班:
摘要:本文主要写老子以及道家思想贯通宇宙与人生的“道”一元,并通过形上与形下之“道”,“天道无为”与“道法自然”等老子的重要思想,这些方面都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

道家文化对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有深远影响,开掘其中的优秀资源,应能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道家思想;社会工作;无为;柔静;超越
0 引言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

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实际上,道家思想中也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思想,土生土长的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今安徽涡阳)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今安徽蒙城)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文化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一些思想与社会工作观念不无契合之处。

1 肯定人的地位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时期,由于思想文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普遍相信天帝鬼神的存在,并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威慑下,认为天帝鬼神高居人上,主宰着人的命运,决定人的生死祸福。

所以,当时人们凡遇重大事务,之前总要祭祀、占卜,征询天神旨意,祈求天神赐福保佑。

而道家鼻祖老子,是最早否定天帝鬼神力量的人。

他明确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第25章)即认为宇宙构成的四大要素,人占据其中之一,与道、天、地比肩。

这就是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体现了对人的高度重视。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人,重视人的独特个性,相信人自我成长的能力,这与道家思想是共通的。

2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界”这一明确概念,很多时候,“天”、“地”、“道”等与“自然界”意义相近。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道家的观点是深刻和有价值的。

道家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庄子则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齐同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
物论》)。

社会工作伦理观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和谐,“人在情景中”的观点有广泛影响,这与道家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观是比较契合的。

3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由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意即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老子认为,不论是人的行为,还是治国方略,都应当效法于“道”,即顺乎事物的自然规律,遵循事物发展趋势,不能妄动,不必干扰,这样,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从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然达到安宁和稳定。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指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即“牛马四足”无拘无束是自然状态,笼络马头、穿牛鼻是人为。

不要以人为破坏自然,不要故意做作毁天命。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庄子·应帝王》),对待声名、谋略、事业、智慧,都不必刻意追求,应以人合天,顺乎自然。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著《淮南子》一书,为道家“无为”说赋予了新的积极意义。

《淮南子》批评了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的消极无为观点,指出“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象,吾以为不然。

”“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淮南子·修务训》)。

文中以神农、尧、舜、禹、汤五圣殚精竭虑、为民操劳的事例,说明绝对的静默无为是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于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

……非谓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淮南子·修务训》)。

这样的“无为”观,是要求人们不因私欲轻举妄动,不以私害公,应遵循事物规律去做事,强调“循理”和“加功”的结合,一方面贵因随势、循理举事,另一方面要加上人的主观努力,才能举无不胜,为无不成。

这为道家“无为”观注入了生机,使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成为可能。

这与社会工作所强调的一方面积极发挥个人潜能,另一方面尊重“案主自决”,
不勉力强为,也有共通之处。

4 柔静与超越
道家的柔静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

《庄子·天下篇》中有段话: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诟;……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

这段话的意思是,老聃说:“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雌,甘为天下人的溪水(意即低下);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耻辱,甘为天下人的川谷。

”人人都争先恐后、争强好胜,唯独自己却谦卑退让、甘居人后;……人人皆竭力求福,唯独自己却委曲求全,但求免于祸端。

道家这种独到的见解被《吕氏春秋·不二篇》简洁归纳为“老聃贵柔”。

世人通常都看重事物显在的部分、刚强的力量,老子却注重事物潜藏的、柔韧的内涵,所谓“以柔克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章)
老子是从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观察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过于强盛的事物往往物极必反,会丧失生机招致灭亡;而看似柔弱的事物,实则充满生机,具有光明前景。

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天下至柔的是水,水滴石穿,“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与“柔”相连的是“静”,道家强调“虚静”,即以静制动,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庄子·天道》)平静的水才更明澈,更何况人的精神呢。

圣人心神宁静,才可成为天地万物的明镜。

所以庄子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才是天地的根本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家认为,恬淡和虚静,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即“逍遥游”,这体现了道家对个体自由的无限渴望。

道家把个体自由作为人类活动终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心斋”和“坐忘”体悟道,超越世俗的名利、是非观念,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秋水》篇更形象深刻地揭示出真理的相对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引领人们走向无限拓展、永恒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局限的崇高精神境界。

道家这种摆脱羁绊、追求自由的超越精神,与社会工作理念中自我实现、开放包容的思想是非常契合的。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文化观念与社会工作理论有诸多相关之处。

对人的地位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虚静恬淡无为的处世之道,以及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这些方面都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

道家文化对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有深远影响,开掘其中的优秀资源,应能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3):51-55.
[2]陈绍燕.道家的基本精神[J].文史哲,1995(3):39-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