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植物脱毒技术

第十二章 植物脱毒技术


(二)植物脱病毒方法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生物方法
高温处理
珠心培养
愈伤脱毒
热处理脱毒
茎尖培养
微体嫁接
1、通过热处理消除病毒
基本原理:
在高于正常的某一温度范围(35-40℃) 下,植物组织中的很多病毒可被部分地或完全钝 化,但很少伤害甚至不伤害寄主组织。 病毒DNA分子进入细胞后随植物细胞DNA 一起复制。 • 热处理并不能杀死病毒,只能钝化病毒 活性,使病毒在植物体内增殖减缓或增殖停止, 失去传染能力。
热处理的优缺点
• 优点: 方法简单,效果明显。 • 缺点:
• 1)具有局限性,不能去除所有病毒。只对圆形病 毒(苹果花叶病毒),或对线状病毒(马铃薯 卷叶病毒)有效;而对杆状病毒(千日红病毒) 无效。
• 2)热处理后只有小部分植株能够存活。极易使植 物材料受热枯死,造成损失 • 3)延长热处理时间,病毒钝化效果好,同时也 可能会钝化植物组织中的抗性因子而降低处理 效果。
12、3植物脱毒的原理和方法
(一)植物脱毒原理:
1)植物病毒本身不具有主动转 移的能力。 • 在一个植物体内,病毒易于通过维 管系统而移动,但在分生组织中不存在 维管系统。病毒在细胞间移动只能通过 胞间连丝,速度很慢,难赶上活跃生长 的茎尖;
2)在旺盛分裂的分生细胞中,代谢 活性高,竞争抑制了病毒的复制。 3)在植物体内,可能存在着病毒钝 化系统,它在分生组织中比其他 任何区域具有更高的活性。 4)在茎尖存在高水平内源生长素, 也可能抑制病毒的增殖 。
②、在旺盛分裂的分生细胞中,代谢活性 很高,使病毒无法进行复制; ③、倘若在植物体内确实存在着“病毒钝 化系统”的话,它在分生组织中应比在任 何其他区域都有更高的活性,因而分生组 织不受侵染; ④、在 茎尖中存在高水平内源生长素,可 以抑制病毒的增殖。 • 茎尖培养不但可以去病毒,而且可以去掉 所有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等)。
12、4、1
外植体名称
在应用组织培养方法以获得无 病菌植物时,所用的所用的外植 体可以是茎尖,也可以是茎的顶 端分生组织。在这里,顶端分生 组织是指茎的最幼龄叶原基上方 的一部分,最大直径约为100um, 最大长度约为250um。 茎尖是由顶端分生组织及 其下方的1-3个叶原基一起构成的 (如图13、2),虽然通过顶端分 生组织培养消除病毒的机会较高, 但在大多数已发表的的工作中, 无毒植物都市通过茎尖培养得到 的。
外植体消毒
浸泡5min
器械消毒
酒精灯灼烧
酒精擦拭培养皿
• 2、茎尖剥离和接种 • 将已消毒的芽放在带滤纸的培养 皿上—器械固定—解剖镜下剥去幼叶 —切下带1-2个叶原基的生长点(0.30.5mm)—切下的茎尖转至培养基上 (顶部向上)。
酒精擦拭
旋转灼烧
显微镜下 获取茎尖
接种
盖好瓶塞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
• (一)培养基
MS培养基是常用的较好的适于茎 尖培养的培养基之一。下表是几种常用 于茎尖培养的培养基。 虽然较大的茎尖外植体( 500μm)或更长在不含生长调节剂的培 养基中也能产生一些完整的植株,但一 般来说,含有少量(0.1-0.5mg/L的生 长素或细胞分裂素或二者皆有常常是有 利的。 在各种不同的生长素中,应 当避免使用2,4-D,因为它通常能诱导 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广泛使用的生长 素是NAA和IAA,其中NAA由于比较稳定, 效果更好。
和单独采用热疗法相比,茎尖培 养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很多不能由 单独的热处理消除的病毒,可以通过 茎尖培养和热处理相结合,或单独的 茎尖培养而消除。因而,茎尖培养现 在已经成为消除病毒的一个很常用的 手段。
12、4通过茎尖培养消除病菌
• 1)原理及依据 • 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茎尖处 含量最少 • 病毒DNA分子与细胞分裂蛋白质 合成竞争 • 2)操作程序 • 外植体经表面消毒灭菌后,在解剖 镜下,经无菌操作切取小茎尖,接种到 备用培养基上,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 并及时观察和记录培养结果。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后,随着 种植年限的增加,产量逐年下降 ,植株变矮,薯快变小,并伴有 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 曲或皱缩等。这种现象称之为退 化。 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 就是病毒病。
花卉
一般来说,病毒侵染花卉后,使花 卉表现褪色、组织坏死和畸形等症状。 但是,有些情况,使花卉的叶和花发生 变异而更具有观赏价值。 菊花中的“绿牡丹”,由于受病毒和 类菌原体的侵染,使菊花花冠卷曲,花 朵呈绿色,而且通过无性繁殖,可以保 存下来。 “矮化因子”实际是一种侵染植物 的病毒,它引起一些木本植物的矮化, 可以将它们利用到果树栽培和盆景制作 中去。
• 3.培养 25+2℃ ,1500-5000LX,10-16h 一般光照培养比暗培养效果好 。其间应更换新鲜培养基。提高培养 基中BA的浓度可形成大量从生芽。 4.生根诱导 诱导生根的方法是将2-3cm高 的无根苗转入生根培养基继续培养1-2 个月可生根。
12、4、3在茎尖中影响脱毒效果的因素
• 全世界已发现植物病毒有近788种。 • 病毒的危害:
• 1、组织和细胞病变
• 2、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受到干扰 • 3、外观表现不正常状态 • 由于危害可通过营养体传给后代,病毒 对寄主植物可造成毁灭性危害,导致大幅度
减产,甚至全株死亡。世界作物生产中,病
毒危害程度仅次于真菌。
甘蔗黑穗病
2006年,这一疾病能使作 物的生长速度与收成降低百分之 三十,从而使澳大利亚昆州总值 十五亿澳元的蔗糖产业受到灾难 性威胁。有关方面还发现这一疾 病已经传染至该农场中的许多其 它作物。 感染黑穗病的作物呈现弯曲状 ,从作物顶部朝下呈灰至黑色。
• 2、快速繁殖品种,使优良品种迅 速应用。
离体繁殖周期短
• • •

◆不受季节限制 ◆繁殖系数高
所不能比的
◆繁殖速度是任何其 他方法
又称之为快繁。
• 3、生产无病毒种苗,防止品种退 化。 • 4、节约耕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 率 • 5、便于运输。
常规的块根、块茎等,体细胞大、 含水量高,包装、运输十分不便。 • 离体繁殖的种苗体积小,易携带, 运输十分方便。

作为一种物理效应可以加速植物细胞的分 裂,使植物细胞在与病毒繁殖的竞争中取胜。
植物生长区与热处理区关系图解
• 香石竹(康乃馨)在38℃~40℃下经两个月 处理可除去全部病毒。
• 马铃薯在37℃下处理10~20天能除去卷叶 病毒。
热空气处理脱毒法 试验母株在高温生长室中生 长一段时间,其顶端分生组 织比次生分生组织生长迅速 ,后切取其茎尖分生组织进 行离体培养。 • 生长室温度35-40℃ • 光照3000—10000 lx
(二)外植体大小
• 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外植体的大 小可以决定茎尖的存活率。外植体越 大,产生再生植株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木薯中,只有200 μm长的外植体 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再小的茎尖或是形成愈伤组织,或是只能长根。小 外植体可能也不利于茎的生根。然而 ,不应当离开脱毒效率(它与外植体 的大小呈负相关)单独看待外植体的 存活率,因此,外植体应小到足以能 根除病毒,大到足以能发育成一个完 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
第十二章 植物脱毒技术
Good Morning
目的与要求
了解脱毒意义,学习植物茎尖脱毒 原理及其操作程序,了解其他组织脱毒 方法及应用,掌握植物理化脱毒方法。 学习植物脱毒苗的鉴定方法,掌握各方 法的鉴定原理,了解植物脱毒苗的保存 和繁殖方法。具备植物茎尖脱毒技术基 础,具有指示植物鉴定脱毒苗的基本能 力,有脱毒苗保存的认知。

热处理,可通过热水或热空气进 行。 热水对休眠芽效果较好;热空 气对活跃生长的茎尖效果较好,既 能消除病毒,又能使寄主植物又较 高的存活机会。热空气处理比较容 易进行:把旺盛生长的植物移入到 一个热疗室中,在35~40℃处理一定 时间即可。处理时间的长短,可由 几 分钟到数周不等。

热处理时,最初几天空气温度 应逐步增高,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若钝化病毒所需要的连续高温处理 会伤害寄主组织,则应当试验高低 温交替的效果。在热处理期间应当 保持适当的湿度和光照。而且要对 植物进行修剪,以增加植物忍受热 处理的能力。

但是,若一个无性系的整个群 体都已受到侵染,获得无病植株的 惟一办法,就是由该植株的营养体 部分把病原菌消除,并由这些组织 中再生出完整的植株。一旦获得了 一个不带病原菌的植株,然后就可 在不致受到重新侵染的条件下,对 它进行营养繁殖。

众所周知,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 均匀的。在受侵染的植株中,顶端分生组织 一般说或者是无毒的,或者是只携有浓度很 低的病毒。在较老的组织中,病毒数量随着 与茎尖距离的加大而增加。分生组织所以能 逃避病毒的侵染,可能的原因是:①在一个 植物体内,病毒易于通过维管系统而移动, 但在分生组织中不存在维管系统。病毒在细 胞间移动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胞间连丝,但 它的速度很慢,难以追赶上活跃生长的茎尖 ;

因此,为了提高产量和促进活 体植物材料的国际交换,根除病毒 和其他病原菌是非常必要的。虽然 通过杀细菌和杀真菌的药物处理, 可以治愈受细菌和真菌侵染的植物 ,但现在还没有什么药物处理可以 治愈受病毒侵染的植物。作物,特 别是无性繁殖。

由于大部分病毒都不是通过种子 传播的,因此,若是使用未受侵染或 侵染程度较轻的个体的种子进行繁殖 ,就有可能得到无病毒植株。不过有 性繁殖后代常常表现遗传变异性,在 园艺和造林业中,品种的无性繁殖十 分重要,而这一般都是通过营养繁殖 实现的。如果在一个品种中,并非全 部母株都受到了侵染,那么只要选出 一个或几个无病株进行营养繁殖,也 有可能建立起无病的核心原种。
12、1
引言
多数农作物,特别是无性繁殖作物, 都易受到一种或一种以上病原菌的周身浸 染。例如,已知草莓能感染62种病毒和类 菌质体,因而每年都必须更新母株。病原 菌的侵染不一定都会造成植物的死亡,很 多病毒甚至可能不表现任何可见症状。然 而,在植物中病毒的存在会减少作物的产 量和(或)品质。据报道,当以特定的无 毒植株取代了被病毒侵染的母株之后,产 量最多可增加 300%(平均为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