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动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工作有效落实
作者:李伟华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8年第13期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7-119-01
摘要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应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基层企业党委应履行全面监督责任,纪委履行专责监督责任,各部门履行职能监督责任,党支部履行日常监督责任,党员履行民主监督责任。
关键词党内监督监督执纪纪检监察
一、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工作,能够促进党员领导干部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促进广大党员强化监督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
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各级党组织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工作应把握的原则
1.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基层企业党委履行全面监督责任,纪委履行专责监督责任,各部门履行职能监督责任,党支部履行日常监督责任,党员履行民主监督责任。
2.党内监督没有禁区。
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更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3贯彻民主集中制。
党内监督要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贯彻“四个服从”,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4.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
党内监督必须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5.突出重点、强化自我约束。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公司及基层企业党委、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
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
1.强化责任意识,全面推动监督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压紧压实主体责任。
狠抓党委主体责任清单落实,建立起党委抓全局、书记抓班子、班子成员抓分管领域的党建工作领导机制,推动各级党员干部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实现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位。
二是夯实职能监督责任。
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自律承诺书。
党委定期听取纪委履行监督责任专题汇报,全面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履责到位。
三是严格落实党建绩效考核责任。
召开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签订党建绩效目标责任书,督察督办涉及党建、纪检监察、群团工作事项,对发现的问题的严格进行考核追责。
四是压实业务部门监管责任。
围绕生产工程及物资采买、财务和人事管理等重点事宜,就加强廉洁风险防控,强化职能监管责任落实,对业务部门做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提醒。
2.严格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党委全面监督制度体系。
党委以深化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工作试点的切入点,对落实“两个责任”、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干部管理、深化作风建设、运用“四种形态”、党务公开、权利运行公开等方面制度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健全了党委全面监督制度体系。
3.严格紧盯“少数”中的关键,全面强化对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
党委把对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抓住“少数”中的关键,狠下功夫,不放过细节,使班子成员时时处处感受到纪律的严格约束。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定期报告制度,加强教育提醒,严格开展述责述廉。
四、注重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注重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提高监督整体合力。
1.推进落实党务公开工作。
认真开展党务公开工作,规范党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定期对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党的思想建设、组织管理、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选任和管理,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党风廉政建设及其他应当公开的事项及时进行公开,接受全体党员和职工群众监督。
2.主动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企业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企业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利,建立厂务公开、民主监督机制,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当事先征求职工群众意见,决策和落实情况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公开,主动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3.强化审计监督。
企业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审计部门监督权利,审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部门发现党员干部涉嫌违纪的问题线索,应当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必要时向上及党组织报告,并按照规定将问题线索移送相关纪委处理。
4.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拓宽监督渠道;特别是在对外业务合作、招投标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正确对待和积极回应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五、经验与启示
1.党委及其班子成员的监督责任更加明确。
建立党委及其班子成员监督责任清单和追责清单,明确了责任事项、追责方式和追责依据,为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提供了指引,对同级监督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监督执纪更加果断坚决。
班子成员主动了解分管领域内问题线索,支持纪检部门监督执纪。
在问题线索处置工作中,能够摆正位置,敢于担当,积极与纪检部门配合和沟通,主动接受监督,为问题线索查办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
3.“四种形态”纪律谈话作用更加明显。
压实了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谈话责任,对党员干部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及时进行了提醒谈话,切实做到了抓早抓小、及时纠偏。
4.监督机制更具合力。
将坚持依法治企、加强制度约束同纪检监察工作有效衔接,形成了责任清晰、主体明确、行之有效、奖惩分明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