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课程论文江西文化的特点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班级:10级土管(6)班*****学号:********江西文化的特点摘要:江西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宋、元、明和清前期的700余年间,兴旺发达,显耀特出。
无论是儒、道、佛和文、史、哲,还是兵、经、教和天、地、医,江西人多富有开拓、进取、变革、创新的精神,使江西在古代文明的许多领域处于领先甚至领袖的地位。
江西文化历经数千家的锻炼、酝酿、考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特征或特点。
关键词:科举、诗词、陶瓷、革命圣地、赣剧(一)读书成风江西古代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
不读书,就不能传承历史文化。
这种读书的传统起于何时呢?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
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于是离开孔子,“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
孔子知道后,作了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后来,江西人建友教书院纪念他,他的坟墓在南昌二中校园内,文革时被毁(据《史记正义》说子羽墓在山东邹城县,待考)。
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学校。
江西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学都非常好,鲁迅称誉他是“伟大的作家”。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读书马虎。
他的意思是指汉代经学家们大搞训诂学,作繁琐的考证,浪费大量精力时间,没有必要,提出批评。
他如果不“好读书”,不认真读书,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好诗好文来呢!一篇《桃花源记》没有人能超过,包括苏轼这样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达不到他的意境。
而全国仿制的世外桃源胜境,竟有14处之多,还有人在继续仿制。
至于学习、模仿他的诗,那就更多了。
陶潜读书,有优良的家庭传统。
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干人,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
陶侃父亲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发留宾”、“土碗送子”、“归还干鱼”等,都是感人的故事。
陶侃、陶潜都有珍惜寸阴的精神和传统。
陶侃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陶潜在一首《杂诗》中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中国四大母亲之一,欧阳修父亲早逝,欧母“画荻教子”,成为千古佳话。
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的母亲,“鸣机夜课”,也是教子成龙的贤母。
宋代时,饶州人读书,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
”明代时,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
母亲督促儿子勤奋读书的风气,一直世代相传。
至今高考成绩,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国前茅,继承了二千多年读书成风的优良传统。
(二)科举成名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安置官吏。
科举制规定:读书数年的生员,在县一级考试及格者为秀才,在州(郡)、随后为在省一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其中由皇帝亲试,确定为进士中的前三名者,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原则上三年一轮,所以民俗有“状元三年一个”的说法。
考中进士者,一般可获得知县的职务,也即有七品官衔。
通过文化考试,出任封建社会的官职,比由官员乡绅推荐出任官职,显然是一种进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诏,从光绪三十二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
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
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
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
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
这些县在全国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县。
(三)作家成派在历代读书成风的基础上,江西的诗人、词人、作家、戏剧家、文章家众多。
如《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居全国第二位,略少于浙江。
在众多的作家中,开基立派的有: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隐逸诗派,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派,由欧阳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张以理入诗的宋诗派;由黄庭坚开创的倡导言必有据的江西诗派,由杨万里首创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诚斋诗体,由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的爱国诗体,由汤显祖开创的以情代道的临川剧派,由杨士奇等兴起的整洁端正的馆阁书体,由陈三立等兴起的不推崇盛唐诗而模仿江西诗派的同光体等。
这些文学方面的派别,各有优劣长短,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四)陶瓷文化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而闻名于世的,有着瓷都的美誉。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据文献记载已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制瓷历史进程中,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并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唐天宝元年改称昌南镇,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宋以来,历经千年风雨保持瓷器产销经久不衰。
景德镇瓷器是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和蕴含着浓郁陶瓷文化氛围的产品,世界因瓷器而认识中国,英语中的CHINA是代表中国,也是瓷器的称呼。
景德镇又是因瓷而名。
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进御瓷器的底部要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据《宋会要辑》(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载)记载“江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宋)景德元年置。
”明确记载景德镇的置镇时间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
元朝统治后进一步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监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为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印有“枢府”铭文的卵白釉瓷。
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这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并采用了还原焰烧成,使景德镇瓷器的特色充分显示出来了,使中国画技巧和制瓷工艺的结合更加成熟。
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现,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兰釉等等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它标志着景德镇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从而结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叙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时是这样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指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明代以后,朝廷专门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烧造的瓷器专供朝廷之用。
将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在当时形成了“官民竞市”的繁荣局面。
此时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是“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
景德镇在明万历时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了。
当时的景德镇在全国处于制瓷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担负着宫廷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的全部官窑瓷器的制作,而且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清王朝对景德镇的陶政设施,大致沿袭明代遗制。
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并设立了督陶官,监造瓷器。
景德镇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墨彩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青花玲珑和仿古瓷雕等特种工艺瓷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景德镇瓷器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
而今,瓷器已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
(五)革命圣地--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脚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峻,中部多崇山峻岭,两侧是低山、丘陵。
山峰多在千米以上,最高峰名江西坳,海拔1841米;主峰名五指峰,海拔1586米。
重叠耸翠之中有不少井状盆地,形成独特的高山田园风光。
其中心茨坪,就是比较宽阔的山间盆地。
井冈山原系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穷山寨,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一个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游人称它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
它群峰巍峨,纵横逶迤,奇石林立瀑布溅花,溪流潺潺,山道盘旋,林壑幽深,空气清甜,风景名胜遍布全山。
这里既有风姿独秀、欣欣向荣的山中城市,又有雄耸天际、飞鸟难越的天然险关;既有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原始森林,又有丰富的地方风物特产。
整个井冈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花芯正是圣地中心的茨坪,花瓣则是茨坪四周重叠群山。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毛泽东同志的雄迈此句,描绘了今日井冈山“旧貌变新颜”的崭新容颜和千姿百态的绚丽风光。
郭沫若同志在游览井冈山后,曾赞咏道“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井冈山的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度,七月最热,日平均气温24度,极端高温33.7度;年平均降雨量1865毫米,全年无霜期246天。
其气候特点是:春季湿润多云雾,夏天凉爽多阵雨,秋季天高水少,冬无苦寒雪雨霏,全年皆宜游览,最佳之际为4-10月(六)赣剧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
它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
改名为赣剧。
赣剧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
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弋阳腔剧目有《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阳腔戏《双拜月》、《百花赠剑》;弹腔戏《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等;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
弋阳腔戏尚有根据史籍改编的《西域行》,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还魂记》;青阳腔戏有改编的《西厢记》上、下集等等。
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等。
其中《珍珠记》、《还魂记》拍成舞台艺术片;《借女冲喜》摄为连环画。
石凌鹤董解元、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被誉为“石西厢”。
剧的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
表演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