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例析一、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家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个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那么,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答案]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明技巧)寥寥数语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
(释运用)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析作用)2.细节描写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其二)韩琦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
(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成队追逐。
(释运用)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析作用)3.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①晏殊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
花柳③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与人竞赛。
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片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明技巧)②词的上片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
(释运用)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析作用)4.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①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释运用)②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析作用)5.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
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意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①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客中忆二女高启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注】①了了:了然,清楚。
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虚实结合。
(明技巧)元诗中,实写自己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虚写归途出现在眼前,仿佛见到儿女们在山间眺望等候父亲归来、听到他们在计算父亲归期的情景。
高诗中,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释运用)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起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
(释运用)6.多种感觉结合(视听结合等)多种感觉结合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
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的今古感慨。
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商圣”。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 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诗人抓住山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进行描写,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二、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直接抒情。
(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析作用)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情写乐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用典抒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城沽酒市。
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阕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答案] 上阕借景抒情。
(明技巧)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释运用)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析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ɡ):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技巧)通过对性情高洁、心系苍生、没有同伴、没有共鸣的“凤凰”这个意象的描写,(释运用)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充分反映了他坚守高洁志向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析作用)三、表现手法(一)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自乐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
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起因: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释运用)表达效果: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明技巧、析作用)(二)对比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终年”与“寸诚”对比,(释运用)表现了决心之坚;(析作用)细石与大海对比,(释运用)表现了抱负之大;(析作用)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释运用)表现了命运之悲。
(析作用)(三)用典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