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临床应用:
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和水肿
2.有潜在心衰危险的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导致心衰加重
3.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和消化道症状
2018/10/10
42
2.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Biguanides)
二甲双胍(metformin) 苯乙双胍(phenformin)
1. GLP-1可以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 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基因 的转录,使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
2. 刺激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凋亡,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
3. 强烈抑制胰岛A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 4. 促进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分泌,而生长抑素又作为旁分泌激素参与抑制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5. 抑制食欲与摄食,延缓胃内容物排空
2018/10/10 34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1.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2.匹格列酮(Pioglitazone)
3.曲格列酮(Troglitazone)
4.环格列酮(Ciglitazone)
5.恩格列酮(Eglitazone)
2018/10/10
35
2. 胰岛素增敏剂
2018/10/10
26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
■药物相互作用
1.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易引起低血糖:
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青霉素、双香豆素 2. 肝药酶诱导剂利福平可加速磺酰脲类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3. 乙醇抑制糖原异生和肝葡萄糖输出,故患者饮酒会导致低血糖 4. 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以及口服避孕药均可降低 磺酰脲类的降血糖作用,须予注意。
受体前异常,受体水平变化,受体后失常
4. 脂肪萎缩(adipose atrophy)
人胰岛素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
赖脯胰岛素
人胰岛素类似物
1.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Insulin Aspart) 赖脯胰岛素(Insulin Lispro)
注射后10min起效, 用于皮下持续性泵入治疗 与长效胰岛素联合应用,用于T1DM和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 T2DM
磺酰脲类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1.降血糖作用 1)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与B细胞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抑制ATP敏感钾通道,抑制K外流, 促进细胞膜去极化,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释放。
2)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
3)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以及糖原和脂肪的合成,降低 血清糖原水平
2018/10/10 23
6.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2018/10/10
40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 增加细胞对糖的利用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降低TG, 和LDL水平 3.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增生
4.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阻止胰岛B细胞的衰退,增加胰岛密度和面积, 但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41
2.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 地特胰岛素(Insulin detemir)
注射后1-2h起效,24h长期控制血糖,与短效联合应用,每 天给药一次,用于的 T2DM和成人T1DM
2.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1.促胰岛素分泌药 (1)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2)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3)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s-like peptide 1, GLP-1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双胍类(Biguanides)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
2.对水排泄的影响 格列苯脲和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格列齐特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刺激纤溶酶 原的合成,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2018/10/10
24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
■临床应用
1.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 2.尿崩症:氯磺丙脲
纯度高,不易发生过敏反应
2018/10/10
16
Insulin---Clinic use 2.吸入剂 (Inhalation)
3.胰岛素泵 (Pump therapy)
Insulin----- Adverse effect
1. 低血糖症(Hypoglycemia) 2.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3.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
6. GLP-1与GLP-1受体结合后促进IRS2的酪氨酸磷酸化,增加胰岛素的 敏感性。
2018/10/10 31
1.促胰岛素分泌药
依克那肽(exenatide)
长效GLP-l受体激动剂,与人的 GLP-1同源性为53%。 特点: 在不引起低血糖和增加体重 的基础上治疗2型糖尿病。
应用:二甲双胍、磺酰脲类制剂, 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达不到目标血 糖水平的患者。严重的肠道功能不 全和肾功能不全禁用。 注射用药,每天给药两次 (通常 在早餐和晚餐之前)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机制:
1.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物受体γ(PPAR-γ)的活性,使大脂肪细胞 变成小脂肪细胞,增加胰岛素接触面积
PPAR-γ
2018/10/10
36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2.增强胰岛素信号传递
药理作用机制:
噻唑烷酮类
PPAR-γ
2018/10/10
37
2. 胰岛素增敏剂
注射后1-1.5h起效,作用时间18-24h,餐前30-60min注射
2018/10/10
15
Insulin 1.注射剂(Injectable preparation)
3)长效胰岛素 (精蛋白锌胰岛素,PZI)不可静脉给药
注射后4-8h起效,作用时间24-36h,餐前30-60min注射
4)单组分胰岛素 (McI)
2018/10/10
13
Insulin---Clinic use
1. 1型糖尿病
2. 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3. 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4. 胰岛素强化血糖治疗。用于早期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 患者。可迅速缓解高血糖毒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 β细胞功能。
5.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 伤以及 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α-葡萄糖苷酶
应用: 1.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者更为有益, 2.特别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3. 阿卡波糖与磺酰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 作用持久稳定,可适当减少其用量。
2018/10/10
赫拉毒蜥
32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磷酸西他列汀(Sitagliptin phosphate,DPP-4抑制剂)
2018/10/10
33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磷酸西他列汀(DPP-4 抑制剂)
磷酸西他列汀
特点:磷酸西他列汀耐受性良好, 发生低血糖的危险低于格列吡嗪 并且使体重减轻。
应用:磷酸西他列汀的作用完全 依赖于内源性GLP-1的分泌,故 不适用于GLP-1分泌有障碍者。
2018/10/10
7
Type 2 diabetes
(T2DM)
1.遗传倾向
ApoE4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
人口老龄化 营养过剩 缺乏体育活动 应激 化学毒物
Type 2 diabetes
T1DM 1.保护胰岛 2.补充胰岛素
T2DM
早期:增加胰岛素的敏 感性
晚期:同时补充胰岛素
Classification
2018/10/10
5
Type 1 diabetic mellitus (TIDM)
特发性T1DM
特殊的人种,如美国 黑人和南亚印度人
免疫介导的T1DM
1. 遗传
2. 病毒感染
科萨奇B1病毒、风疹病毒、腮腺 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 炎病毒
2018/10/10 6
Type 1 diabetic mellitus
2018/10/10
1. Insulin
mRNA
translate 前胰岛素原(110) (preproinsulin) 粗面内质网 胰岛素原(86) (proinsulin) Golgi? Insulin(51)
2018/10/10
C-peptide
12
Insulin---Action and Mechanism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 –Glucosidase inhibitors) 4. 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5.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2018/10/1 21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第一代
碳酰胺
第二代
芳香环
第三代
二环杂环
2018/10/10
对氨基苯磺酰胺
22
1.促胰岛素分泌药
1. Insulin 2.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1.促胰岛素分泌药 (1) 磺酰脲类
(2)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3)胰高血糖素样肽 GLP-1
2. 胰岛素增敏剂
(1)噻唑烷二酮类 (2) 双胍类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 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5.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2018/10/10
27
1.促胰岛素分泌药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repaglin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