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学校名称:高兴镇尧王小学
科目名称:传统文化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课时:20课时
开发教师:李萍萍
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上册
日期:2017年9月
二、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1.教学方式:
教学形式多样化。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学习方式:
(1)快乐诵读。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
(2)限时诵读。
如每日诵读半小时。
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诵读。
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
(4)乐诵读。
让学生跟随经典的民族音乐诵读,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审美情趣。
(四)课程评价:
1.引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三、所需条件:
本册教科书有多种辅助材料:
教学材料:教师用书、多媒体教案、配套多媒体资源和视频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