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障碍: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为此,大学生应在思维、人格、智慧三方面均有发展。

在思维层面,应摆脱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非活力化的束缚,大力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在人格层面,应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教师和书本知识;在智慧层面,应培养务实求真、灵活多变的精神。

成功的创新实践要求人们坚持信念却不走极端,保持自信但不狂妄自大,并处理好创新与守旧、变化与稳定、理念与实效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has two main obstacles: thinking of standardization and knowledge without activation. For this reas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thinking, personality, intelligence has developed three areas. In thinking level, should get rid of standardized thinking and knowledge of non-viability of the shackles, vigorously develop individual imagination and intuitive thinking; personality level, should dare to question and be good, criticism and beyond teachers and book knowledge; in intellectual level, should develop seeking, flexible spirit. Successful innovation requires people to adhere to the belief that the practice is not to go to extremes to keep confident but not arrogant, and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good old-fashioned, change and stability, philosophy and effectiveness.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实施创新教育,是要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

这一系列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都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索创新的新含义及其教学的新方法。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1.思维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

它是各国创新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如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正如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

”西方“非学校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伊里奇(Illich)、赖默(Reimer)等人也曾批评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工厂的“化身”,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再现,是“学校资本家”把已经包装好的东西兜售给学生,学生成了消费者,而教师则主要承担广告商的角色。

这样教育出的学生都是标准化的“产品”,毫无个性可言。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实施,思维标准化的情况可谓更加严重。

据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升到大学,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与考试。

如此“千锤百炼”之后,其所有的灵感、悟性被消磨殆尽。

由此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就越显单一,视角也越狭隘,凡事均按标准答案思考。

例如,1998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对此,某省上万名双亲俱健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双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这样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令阅卷老师们震惊不已!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三种破坏作用。

(1)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的是学生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它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突出表现。

在学习当中,功能固着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

(2)权威迷信。

权威迷信指的是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它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北京市一项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

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思维惰性。

思维惰性是标准化思维的另一后果,它使得学生不愿也不善于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思考。

通常是教师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对创新的阻滞非常明显。

它不但养就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奴化学生的人格。

2.知识无活力化知识无活力化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本质上是知识吸收的僵化。

知识无活力化的概念借自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知识价值论”。

它泛指那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被吸收而不被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

由此,学生在智力上不是越来越发展,而是越来越压抑,终而使人学非所用,学用脱离,最后变得越学越蠢。

与此相反,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曾提出“有活力的知识”的概念,它强调实践效用正是知识的价值所在。

换言之,提高活力化的知识就是提高知识的运用及其本身的价值,这便是知识活力化的基础。

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两种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

(1)见树不见林。

知识无活力化的一个后果是使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

这导致了知识吸收的“见树不见林”现象,它使得学生机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不善于加以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它还使得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持敌对的态度,对跨专业的理论设想嗤之以鼻。

(2)学不致用。

知识无活力化的另一后果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

知识是死的,了无活力,也毫无用途。

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于学用结合的练习,终而增强思维的惰性。

由此,一个人所学知识运用得越多,其知识活力化越强。

但眼下的教育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少强调知识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升学,导致学生“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学习毫无实用价值可言。

创新教育应促使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全面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令其活力化知识大幅度增加,非活力化知识大幅度减少,终而彻底调整个人的知识活力化结构。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大学生欲突破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的禁锢,首先需要在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上有所突破,摆脱原来那种“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发挥创新精神。

在此之上,大学生还需要培养创新智慧,学会处理创新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做创新的智者。

由此,笔者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括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的内容。

1.创新人格层面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个性特质(trait)。

中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也是一个特质培养。

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

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力。

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

美国学者朱克曼还在其《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深入的分析。

他得出的结论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共有的素质特征,这通常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人格特质。

我国中科院心理所的施建农和徐凡提出了“创造性活动中智力导人量”的概念及控制智力导入量的开关机制的假设。

即个体对创造性作业的态度起关健作用,它直接控制着智力的导入量。

而兴趣和动机等因素是通过影响态度而最后影响创造性活动中的智力导入量的。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从事他感兴趣的作业,具有完成该作业的较高的动机,那么,他就会在这方面取得好的创造性成就。

2.新智慧层面智慧(wisdom)泛指个人认识客观事物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谓人生经验的高度凝聚。

一般说来,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慧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用孔子的话来讲,智者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这不仅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赵剑英提出,虽然创新活动必然是以超越既有规范为标志之一的,但并不是任何超越、突破规范的活动都是创新活动。

他提出以合理性和合利益两个尺度来衡量创新的价值,这些衡量尺度强调了智慧对创新的平衡作用。

可以说,在创新思维和人格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智慧的高低将成为创新成败的关键。

创新智慧可以包括哲学性智慧和经验性智慧两个层面。

其中前者包括了东方哲学智慧和西方哲学智慧等,后者则包括了“变通智慧”、“矫枉过正智慧”、“情商智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