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及动力机制分析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及动力机制分析
苏州、无锡、常州建成区面积的增长
19 19 19 20 20 2 2 2 20 8 9 9 0 0 0000 4 0 5 0 1 0006 234
苏 33 37 70 86 10 1 1 1 21
州
7 2475
997
无 39 65 78 10 16 1 1 1 19
锡
2 4 7888
608
常 33 39 61 68 71 9 9 9 10
2007年,苏州、无锡、常州市区非农 业人口为155万、222万、118万
各县级市中,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均 在90%以上
非农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均在 70%以上
苏锡常达到都市圈的标准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个都市区 2007年,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
GDP分别为 2295、2163、1420亿,合计 为5878亿元,占全地区的比重达到51.4%。 3市市区人均GDP 9.8、9.2、6.4万元 在经济的影响力方面,苏锡常对浙江和 安徽交界地区的辐射比较明显,具备跨 省际的城市功能。
枢纽的作用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长江三角洲都市带(世界6大都市带之一) 包括15个都市区 包括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
圈、宁波都市圈等
2. 苏锡常都市圈界定及发育水平
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均达到都市区 的标准
张家港、昆山、 太仓、金坛 太仓、吴县、 吴江、武进
仓、 金坛 吴江、锡山、江阴、 溧阳、金坛
苏州、无锡、常州市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
1984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6
苏 61.2 70.6 78.1 89.1 117.1 121.6 127.4 134.2 150.1 州 无 69.6 82.7 89.2 99.2 126.6 131.8 172.9 178.2 218.6 锡 常 44.6 53.1 71.5 81.7 82.7 108.6 107.4 108.6 111.6 州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及 动力机制分析
江南大学商学院 谢守红 2011.10.9
苏锡常概况
苏锡常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是江苏省规 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
2007年,苏锡常土地面积占全省7.5%, 人口占全省18.9%,GDP达到11440亿元, 占全省44.4%
98.3
90.5
无锡市区 99.0
94.7
常州市区 97.2
90.2
97.6
90.9
江阴市
98.1
86.7
溧阳市
91.2
77.3
98.3
86.0
宜兴市
95.5
71.8
金坛市
90.7
79.5
93.8 98.6
吴江市
83.5 96.3
太仓市
84.3 95.0
3.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 的格局,包括: 3个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5个中等城 市,2个小城市
州
1298
都市圈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形成
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 结构,包括3个都市区中心城市、9个次 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
一级发展轴为沪宁发展轴,二级发展轴 包括沿江发展轴、澄锡宜发展轴、苏嘉 杭发展轴、常金溧发展轴、锡张发展轴 和宁杭发展轴
形成“四纵三横”的网络状空间结构
地推动了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苏锡常都市圈的非农化水平
地域
苏州市区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非农业产 值占
非农从业 人员 占从
GD P比 重 (%)
业人 员比 重 (%)
地域
非农业产 值占
非农从业 人员 占从
GD P比 重 (%)
业人 员比
重 (%)
地域
非农业产 值占
非农从业 人员 占从
GD P比 重 (%)
业人 员比 重 (%)
都市圈的概念
2002 年,江苏省编制南京、徐州、苏锡常3个都市 圈规划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提出都市圈的概念 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的
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地域组成,界 标准如下:(1)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 万以上, 附近有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 中心城市GDP的中 心度大于45 %;(3) 中心城市具有跨省际功能;(4) 外围地区向中心城市的通勤率比例不低于15 %
城市化水平达到65%,进入了城市化的 成熟阶段
1.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的概念辨析
都市区: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 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0。 提出都市区的界定方案: (1)中心城市为非农业人20万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 (2)外围县(市)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75%以上, 非农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60%以上
苏锡常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变化
1980
1995
2001
2007
>100万
无锡、苏州
无锡、苏州、常 州
50—100万 无锡、苏州
无锡、苏州、常 州
常州
常熟、宜兴
20—50万 常州
常熟、江阴、宜 兴、锡山、 溧阳
常熟、张家港、 张家港、昆山、 昆山、吴江、 吴江、江阴、 江阴、宜兴、 溧阳 溧阳、武进
10—20万 常熟、吴县、宜兴
都市带的概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大 西洋沿岸城镇密集地区时提出
于洪俊、宁越敏(1983)率先向国内介绍了戈特曼 的大都市带理论
大都市带的5个标准: 一是区域内有较密集的城市; 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三是有 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 区之间没有间隔,联系密切;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 的规模,人口在2500 万人以上;五是具有国际交往
4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3.1 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 3.2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 3.3 “苏南模式”的形成与乡村城市化 3.4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3.5 行政区划调整
5 结语
苏锡常已经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属 于国内典型的多核心网络状都市圈,包括3个 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苏 锡常都市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由“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股力量交织作用下 的产物。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都市圈形成的根本 动力,苏南模式下的乡村城市化和大规模的开 发区建设是苏锡常都市圈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 而及时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