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走人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即是“教教科书”到“用教材书教”的转变。
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
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标语)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呢?
总的来说,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教教科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用教科书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方法的启迪。
如有教师在教《五彩池》一文时,大致程序如下: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例如,在处理第一部分的方法是:一读,整体感知,理解意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同桌交流,边读边记,准备复述;二想,画出重点的词语,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三议,交流探讨,相互解疑答难;四读,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并进行复述。
对第二部分的处理,如果是选择前者的老师,可能会重复第一部分的方面。
而选择后者的老师则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第一部分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二、三、四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又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2)“教教科书”,指的是只要将课文教完就算完成任务;“用教科书教”,强调的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只是选文本身,而是包括通过对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其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然后再向生活实践拓展(包括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
例如,小学教材有一篇小诗《春风吹》,学习要求之一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对春天的景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怎样抓住春天的特征,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恐怕很难。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编者安排得很巧妙,根据教学进度,适值春季,目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此文。
有位老师在教此课时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布置任务,让同学们细心观察春天的景象,
怎样用恰当的词语或语句来表达春天的特征。
课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条理地谈谈春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要求抓住特点来说;然后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文章抓住春天哪些景物?哪些词表现了它们的特点?这样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明白了怎样运用精当的语言表达纷繁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教科书”,要求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信息无一遗漏,因此,教学费时多,效率低,造成知识与能力的重复;“用教科书教”指的是要针对整册教材、整个单元或一篇课文,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避免知识和能力的重复。
以初中语文教材《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例,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较多。
比如可以从词语、结构、人文教育、体裁等方面进行研读。
如果是前者,可能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而一些精明点的老师则会抓住词语品位和结构推敲两个重点组织教学的。
如,他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了诗的基本感情和整体思路的基础上,针对诗歌的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提出了两个语感品味点:①“天上的明灯现了”。
“现”改为“亮”行不行?②一、二句与三、四句能否调换一下顺序?学生讨论后回答:“天上的星星一直都是亮着的,只是平时是太阳的光芒把他们的光芒掩饰住了,当黑夜来临太阳被地球挡了,这时才能看见其它恒星的光芒,所以应该是‘现了’而不是‘亮了’。
”“作者思路是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再由‘明星’想天上的‘街市’,诗的后面才会有由天上的‘街市’,想到天上的‘人物’,所以不能颠倒。
”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将原诗第三节改为:“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
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
”引导学生将改过的诗句与原诗进行比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主旨的探讨。
总之,“教教科书”,是把教科书当作惟一,是教书,出发点仅在于“知”;“用教科书教”认为教科书只是“教生活能力”的一个起点,是一种凭借,出发点不仅在“知”,更在于“行”。
如何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
上传: 熊淑红更新时间:2012-5-17 15:29:54
答:“教”教材,看起来也是天经地义。
教书匠,以教材为站讲台的天然资本,课堂上哪离得开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双方的共振也许最初是在这“三角”
中萌生的。
是正规的教学,教材是必需的。
因此,“教”教材,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
许多执教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行为的,所以有了备课备教材的概念,试图把教材讲透讲好便是基本功了,倘若能讲活便是高境界了。
实际上,“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新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的到位与技巧,往往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率教书的。
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显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达到的教育效应是不同的。
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后者是以认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才是一口井,是停*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但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
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
如果说,“教”教才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那么用教材“教”则是教师的高本事了。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
在今天仅仅吃透教材还不能成为高手,还要在用教材“教”上下功夫。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
除了语法上稍有变化外,表达的意思上并无太大区别。
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什么是“教教材”,也许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那种;什么又是“用教材教”,也许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的那种。
在我看来,这样的理念纯粹是文字游戏,关键看你怎么理解。
在我眼里,“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
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
“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倡导,无非是提醒老师不要信奉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
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要……,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
一个“新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这个理念就是“活用教材”,把教材用活,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这样的理念更简明,更实在,更容易使老师们理解、把握。
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时”,有点“老套”!
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
所以,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当前用教材教的问题:随意删减教材、随意改编教材,那是不可取的。
所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它在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前后的联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修课。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活用教材”的保障。
处理教材,并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教师也要有这样的能力,不要赶时髦,学新潮,“活用教材”不仅仅是跟着感觉走。
再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活用教材”的落脚点,也是根本目标,即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不管如何“活用教材”,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这个前提,“活用教材”只能停留在“形”上,永远也抓不住“活用教材”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