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方剂学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第一章方剂学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教 材:规划教材 ▪讲 授第一节 方剂及方剂学的概念、 任务和学习方法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及方剂学的概念、任务
和学习方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 防 治疾病的处方
方剂最初是临床医家治疗疾病有效药物 的记载。
医家们逐渐认识到某些药味的配合使用 与某些病证有着固定的疗效关系,这些有 着特定适应病证的有效方剂,通常也被称 为“成方”。
一是要掌握中医的医理。学习方剂学 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等中医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药的药理。通过学习 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并记忆一 定数量的中药,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原理 。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三是要掌握方剂学与中成药的学科特点,
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在全 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 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 的关系。 四是要整体理解,注重记忆,参与实践。 了解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同章与跨章 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运用类比方法,分析相关 方剂、成药在辨证、立法、组方配伍等方面的 异同,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要重视重点 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如何学好方剂学?
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 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注意了解学科整体结构。运用类比方 法,分析相关方剂在辨证、立法、组 方配伍等方面的异同
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重加强实践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方 剂学发展的简史主要分为 六个阶段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载方314首)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方书收载了大量简、便、廉、效的 有效方剂,提出成品药的概念和专章论述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
为治疗学专著。单方510+复方494首
所载方药价廉效著,治法简便易行
该书主要论述内科急性病证,兼及外伤科 及五官科等。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经验更 为今日青蒿素抗疟药发明之远因
5.明清时期:
——明“方药共融发展”特点 ——清“由博返约、规范整理”、开创教科书
先例的特点
《普济方》(明·朱橚) (载方61739) , 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医方集解》《汤头歌诀》 (清·汪昂) ,
两部著作拉开了方剂学教学的序幕
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5.明清时期:
——明“方药共融发展”特点 ——清“由博返约、规范整理”、开创教科书
6.方剂学
研究方法
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 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法
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 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 来的
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 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 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如何学好方剂学,无论是初学者,还 是专业学习的,都要抓住四个要素。
先例的特点
其他 代表著作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 《医方考》明·吴昆著,为第一部方论专著。
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总结前人的经验 依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 把常用的多种治疗方法归纳为八法。
6. 近现代时期:
《中医方剂大辞典》(载方近10万),
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 用药的作用只有在方剂中才能更好 发挥,方剂只有有目的、有法度地 运用药物才能更有效地防治疾病。
二、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等
1、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
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学与中成药学的性质
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 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 命科学的综合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必 修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中成 药学是药学、中医药各专业必修课程 。
一、秦汉时期:----方剂与成药
形成的初期阶段
《五十二病方》(载方283) ,战国时期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黄帝内经》(记载13首方剂),战国时期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 论基础。
战国时期把药称为“毒药”,西汉后才改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汉代,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已有关于如何选择剂型和归经的理论。
四、宋元时期(金元):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全称《伤寒明理药方论》,选伤寒方20首,依 《内经》理论为之作解,首开方论之先河,“君、 臣、佐、使”的组方概念得到实践。 归经、引经 报使理论得到应用。
宋元时期局方盛行,金元诸家又提倡 不泥古方,主张临证拟方,出现了与经 方对峙的时方。
4、以辨证为主治疗,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 ”,以辨病为辅。
(与西医相比,西医理论以辨病对抗治疗为主 ,使人体达到“病灶消除”)
5、方剂较费时、费事,容易耽误某些特殊疾
病治疗时间。(如何改进:选择疗效确切的方剂和药物
制成各种成品药,适应急需,存贮和携带都方便,但是成
品药种类多,对于个体疾病针对性较窄,必须辨证辨病选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方剂、方剂学的概念,怎样理 解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2.从方剂学的发展简史中归纳出对方 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主要著作。 3.如何理解“方书之祖”。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方论最早见于:D A《古今名医方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伤寒明理论》 E《医方解集》 “方论”,顾名思义,就是阐述制方之理. 《伤寒明 理论》 金代医家成无已 2.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总结前人的经验, 把常用的多种治疗方法归纳为八法,其理论依据为 A 卫气营血辨证 B 六经病证C 脏腑辨证D 三焦辨证 E 八纲辨证
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编制的第一部中成药 药典。也称《和剂局方》,通行本。将成药 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 14门,788 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 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 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其中收载 了许多基础方(四物汤、四君子汤、平胃散 、二陈丸等),许多名方,如至宝丹、牛黄 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 散等。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 书。
四、宋元时期(金元):
朱丹溪(朱震亨)长于滋阴,著有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
李东垣专于补益脾胃,以甘温除大热的 治法,是这一时代的进步,著有《脾胃 论》、《兰室秘藏》等,都对方剂的运用 有所创建和发挥。
题注: 张子和对仲景攻下法的扩大应用集中 反映在攻下派《儒门事亲》著作中。 朱丹溪的“六郁”思想及“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补阴的思想,从代表方剂 越鞠丸、大补阴丸中反映出来。
辨
证
论
治
方剂
中药
治法
(二) 方剂特点:
1、历史悠久、中医药理论完整、法度严 谨、疗效确切. 是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
2、由于严格“理法方药”过程,对于个 体的疾病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对于疑 难慢新杂证有意想不到效果。如抗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等。
3、中草药为原料的制品,毒副作用小。
(二) 方剂特点:
成方,成方制剂便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 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成为方剂学中的主要内 容。
辨证 ? 辨病
中医学
现代医学
?
望闻问切
中医
病 态 信 病人 息
西医
问触叩听 辅助检查
病因病机 证
方药;针灸;推拿等
治法
措 施
方 案
人
药物;手术;理疗等
病
病因病机
方 案
措 施
治法
病人
病因病机
证候表现
证
(自诉及诊察)
注: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主编,集中许多人,用二 十多年时间,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的方剂进行整理、 研究,编纂而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自明 代至今的空白。全书达2032万字,收载方剂96592首, 分装11册(其中正文十册,附编一册,为全书检索), 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3年12月,向海内外发行
四、宋元时期(金元):
金元时期,在治法、方剂上都有创新和 贡献,医学流派、医学大家的思想影响至今。
如著名的有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善用寒凉,著《宣明论方》 张从正主张攻下,著《濡门事亲》 李东垣专补脾胃,著《脾胃论》 朱震亨力倡滋阴,著《丹溪心法》
四、宋元时期(金元):
刘、张、朱、李四大医家。 刘河间(刘完素)的寒凉派,善用 寒凉,创芍药汤,治疗痢疾是一贡献, 著有《宣明论方》、《伤寒直格方》等; 张子和(张从正)主张攻下,著有 《儒门事亲》;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方剂药、成药的药物组成、功效和主 治是方剂的基本内容,要熟记药物组成 ,深刻理解功效,牢固掌握主治病证是 学习方剂学与成药的基本要求(背它的 分类,主治 ,功效)。方歌背诵是帮助 记忆和加强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初学 者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方歌。同 时还要注重实践,随师从诊、研读医案 等。总之,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理解和 记忆的关系,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 组方的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
4、方剂学 研究范围
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 理为主线,研究经典方剂的治法、组 方思路、方剂药物配伍、功效与主治 病证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 、服用方法、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 剂型选择等理论与规律。
5.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 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
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 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 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 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 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 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