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床研究方法有野外现场地质研究、实验研究、成矿作用试验和热力学研究三个阶段。
2、矿石组构分为矿石构造和矿石结构组成。
3、基性、超基性岩浆环境中岩浆矿床有岩浆分结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和岩浆爆发矿床三类。
4、伟晶岩矿床主要类型有花岗伟晶岩矿床、基性-超基性伟晶岩矿床、碱性伟晶岩矿床和与混合岩有关的伟晶岩矿床。
5、复杂伟晶岩一般可分为花岗伟晶岩、基性-超基性伟晶岩、碱性伟晶岩和变质伟晶岩。
6、根据地质环境,变质成矿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区域变质成矿作用,和混合岩化成矿作用。
7、矿石矿物是矿石中的可被利用的矿物。
8、矿体形态主要有层状、脉状、柱状、筒状和囊状。
9、沉积分异作用类型有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生物沉积分
异用三类。
1、什么是超大型矿床超大型矿床也称特大型矿床、巨型矿床和超巨型矿床或世界级矿床,涂光炽结合我国情况建议以达到国际公认的大型矿床储量五倍以上为标准,如Cu、Pb、Zn大型矿床储量为>50万吨,超大型矿床即为>250万吨,Au大型矿床储量为>20吨,超大矿床即为>100吨。
2、浓度克拉克值指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中某种元素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也称为富集系数。
3、3、渗滤交代作用在裂隙发育处,上升的含矿气水溶液沿着接触带方向的裂隙系统渗滤,并在其运动的沿途与周围的岩石发生交代。
4、接触扩散交代作用(双交代作用)发生在两种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岩石接触带,在上升溶液的影响下,使原来两种岩石中的组分通过粒间溶液在横切接触面的方向上发生相向的扩散交代,形成矽卡岩。
5、变质矿床由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或矿床,在变质作用主要营力(热力、压力、时间和各种不同溶液)作用下,改造原矿床或产生新生矿床,将其称之为变质矿床。
6、矿床矿产在地壳或地表的集中产地。
确切的说,矿床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7、矿带具有共同地质构造特征和成因联系的矿床或矿床组合的分布地带。
8、表生氧化作用
同生矿床与后生矿床,并举例
同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
例如岩浆分结矿床、沉积矿床。
后生矿床:矿床的形成明显地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即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和在不同时间形成的。
例如矽卡岩矿床、斑岩型矿床。
1、简述什么是卡林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也叫微细浸染性矿床,它是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金及载金矿物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且颗粒极其微小的矿床,常见有含有As、Sb、Hg、等共生组合。
主要产在活动大陆盆岭沉积环境(美国)和被动大陆边缘断陷盆地、裂谷盆地环境(中国)。
品位低、规模大是其主要特征。
典型的构造热液改造型后生热液矿床。
2、胶体化学沉积矿床,并举例成矿物质主要呈胶体状态被流水搬运到海洋或湖泊中,通过胶凝作用而聚沉所形成的一类矿床。
例如沉积铁矿床、沉积锰矿床、沉积铝土矿矿床、沉积粘土矿床。
每种矿床均分为海相和湖相两类,以海相最为重要
3、什么是斑岩型矿床凡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浅成或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的细脉浸染性矿床,通称为斑岩型矿床,也称细脉浸染型矿床。
4、岩浆结晶分异矿床和岩浆熔离分异矿床岩浆结晶分异矿床: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各种组份按一定的顺序(矿物晶格能、键性和生成热降低的方向)先后结晶出来,并在重力和动力的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称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由此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结晶分异矿床或岩浆分结矿床。
岩浆熔离分异矿床: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降低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混溶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也称为液态分离作用),由此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
离矿床。
5、变成矿床与受变质矿床变成矿床:岩石经变质作用后成为有工业价值的矿石,或由于变质作用改变了其工业用途的矿床。
受变质矿床:若原来已经是矿床,受到变质作用后,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矿体的形态、产状、品位和规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工业用途并未改变的矿床。
1、简述SST矿床及其主要矿产SST(砂页岩型)矿床,是以砂岩、页岩等典型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层状和层控矿床。
1.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干旱、半干旱环境内沉积的陆相或浅海相砂质岩中,地层中有蒸发岩产出。
一般分为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和陆相砂页岩型铜矿床两类,海相分布在各时代的造山区,品位高,规模大。
陆相主要分布在地台区,规模小。
品位低到较高。
2.容矿与含矿岩石为碳质粘土岩、粉砂岩、砂岩、泥质岩、白云岩等,往往夹互层和蒸发岩。
含矿层段可为一层或数层,矿体多为透镜状、似层状、脉状等。
3.常见矿物: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伴有白云石化、重晶石化、硅化、粘土化等。
4.矿石具微层条带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可见硫化物呈显微球粒结构。
5.矿床形成与成因:与地层、岩相、古地理关系密切,特别与蒸发岩层有一定成因联系,其成因模式与MVT铅锌矿床相类似。
主要矿产是铜矿
2、简述什么是斑岩型矿床及其经济特征凡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浅成或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的细脉浸染性矿床,通称为斑岩型矿床,也称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矿种有:C u M o A u
、、、、、()经济特征:
1、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
2、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露天开采
3、矿石品位较低(Cu一般为0.4-1%),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
4、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分可供综合利用,除Cu、Mo、Au、W、Sn、Pb、Zn 外,尚可综合回收Ag、Re、Co、S、Se、Te等元素。
3、洋流上升区磷块岩的形成机理和含磷相的分布规律(磷块岩矿床化学沉积说)
海水被划分为四层:
1、第一层从水面到60m深处,浮游生物活动繁殖层,或称为光合层。
磷含量很低。
2、第二层水深自60m至300~400m,死亡生物通过的水层,磷含量略高。
3、第三层水深自300~400m大约到1000~1500m,死亡生物分解水层,磷酸盐含量最多。
4、第四层水深1000~1500m以下水层,磷的含量重新降低。
岩相条件:由深水往浅滩方向依次出现:暗色炭质页岩→磷块岩→燧石→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硬石膏和红色砂页岩
1海岸卵石层相和砂相 2磷块岩相 3石灰质沉积物相 4浮游生物残体沉降 5海流方向
磷块岩矿床的岩相组合特征
海水中
2
CO的浓度对磷酸盐的溶解起很大
作用,而
2
CO与-2
3
CO是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当上升洋流把深部富磷的和2
CO的寒冷海水带至陆棚边缘时,由于水
温升高,水柱压力降低,导致
2
CO逸出或
为生物所吸收,或形成
3
CaCO沉积。
导致
磷酸钙在水中的可溶性降低,当达到过饱和状态磷以磷酸钙的形式沉积,在陆棚边缘形成磷矿床。
4、论述接触交代矿床的矿化期和矿化阶段。
接触交代矿床的成矿过程具多期性和多阶段性,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五个成矿阶段:1、矽卡岩期
a:早期矽卡岩阶段
以形成高温、岛状和链状的无水硅酸盐矿物(硅灰石、透辉石、钙铁辉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方柱石等)为特征,因而也称干矽卡岩阶段。
是在高温的超临界状态下形成的。
通常无硫化物的沉淀,在镁矽卡岩中可形成磁铁矿和硼酸盐,钙矽卡岩中形成白钨矿。
b:晚期矽卡岩化阶段
交代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矿物,以形成复杂链状的含水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透闪石、角闪石、绿帘石-黝帘石、硅镁石等)为特征,也称湿矽卡岩阶段。
此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溶液中铁的惰性增强,难于进入硅酸盐格架,而以大量磁铁矿的形式沉淀,故又称磁铁矿阶段。
c:氧化物阶段
介于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之间,具有过渡性质,以形成层状和架状硅酸盐化物(正长石、酸性斜长石,金云母、白云母、黑云母)、金属氧化物和含氧盐(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白钨矿等)为特征。
该阶段后期可形成少量的金属硫化物(辉钼矿、磁黄铁矿、毒砂等)。
矿化作用是在高温热液条件下进行的。
2、石英−硫化物期
—SiO2不再与Ca、Mg、Fe、Al 组成矽卡岩矿物,而是独立形成大量石英。
—有典型热液矿物绿泥石、方解石等。
—有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
d:早起硫化物阶段
交代早期硅酸盐矿物,形成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碳酸盐、萤石、石英等脉石矿物。
矿石矿物以Fe-Cu硫化物为主(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等),也见Mo和Bi的硫化物(辉钼矿、辉铋矿),亦称铁铜硫化物阶段。
形成于高−中温热液条件。
e:晚期硫化物阶段
脉石矿物主要为交代早期硅酸盐矿而形成的绿泥石、绢云母以及大量的石英和碳酸盐类矿物。
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故又称铅锌硫化物阶段。
形成于中低温热液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