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专题-3.ppt
▪ 二是认为这种民族战争是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是是统 一的国家之内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侵略问题,而不能看做是 对中国的侵略。
▪ 三是认为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而且是不同民族国家对历 史上的中国的侵略。
标准:
传统疆域范围 战争的目的和后果
以征服、压迫、掠夺和反征服、反压迫、反掠夺来判断。 是否维护统一、团结、平等、经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来判断。 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来考察。 对于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 “古代的民族战争,一般地说,应该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 是有些战争也很难区分清楚。”
▪ “区分民族战争的性质,应按照列宁所说:‘主要问题是要弄 清楚这个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那些阶级准备和进行 的。’‘推翻异民族压迫(这对1789-1871年的欧洲来说是特 别典型的),那末,战争从被压迫国家或民族方面来说是进步 的’。”“还有一类战争,就是统一全国的战争……这种统一 全国的战争,应属正义的战争。”
中国民族史专题
▪ 第三章 民族战争、民族英雄 与民族关系诸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古代民族战争问题
思考民族战争的原因 核心问题
民族战争的性质问题
在文革前的研究中,对于战争性质有三种观点:
▪ 一是认为历史上中国历史范围内的不同民族政权或国家之间 的战争,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的民族战争,不是主权国 家之间的战争,因此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的属性。
▪ 另一种情况和类型,是我国领域内由不同民族建立的不同国家 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形式,表现为征服和反征服、占领 和反占领、掠夺和反掠夺。”“评定这类战争的性质,就应该 看谁先发动战争,谁侵占和掠夺别国的领土和人民,谁对社会 和人民带来的危害大,也就应该看谁先侵入别国的领土了。发 动和挑起战争者,就应该否定;反对和抵御者,就应该肯定。”
▪ “混合”
▪ 认为民族英雄只有对本民族有贡献,又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有 贡献的人才是民族英雄。(崔明德《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二题》,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 “限定标准”
▪ 必须是在民族矛盾、民族斗争激化的历史条件下,为反抗民族 压迫,维护本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优秀人物,才是民族英雄。其 他只能是优秀的历史人物。(林甘泉《历史遗产与爱国主义教育》,
▪ “我们对正义战争的肯定,是对其性质的肯定,并非对这些战 争所造成、所带来的不公正和种种苦难也同样予以肯定,相反, 对它应持批判态度。”(27-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 另一种是认为应该从战争的后果来评判。
▪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 “一种情况和类型,是在一个国家内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 统治民族实行压迫政策而激起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和遭到统治民 族镇压的战争。”“这类起义和斗争具有明显的反对阶级压迫 和民族压迫的性质,因此也比较易于评定。被压迫民族的反抗 和起义是正义的,进步的;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这种反抗和 起义的镇压是非正义的,反动的。”
第二节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问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阶级立场
改革开放以后:
战争与英雄的评价结合起来
▪ 一是认为凡是对本民族社会的发展、对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有重大贡献的就是民族英雄。(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
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 二是认为凡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在反抗民族压迫和国外侵略 的斗争中做出过重大贡献,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我国社 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和平,不能忍受黑暗 势力统治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刻苦耐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才能 被称为民族英雄。
侵略
改革开放以后
范文澜:
▪ 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是家里打架,没有原则 的是非之分,无所谓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
▪ 二是当一个国家完全失去抵御外侮的能力,而成为一个纯粹的剥 削机器的时候,由强大的邻国来消灭他,完全是正常的事情,不 应该受到谴责。
▪ 三是一个处在上升时期的民族(如蒙古),扩张和掠夺是很自然 和正常的事情,甚至是阶级社会的规律,应该予以理解和接受。
(10-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 陈通明:
▪ 对于民族战争的评价划分为道义评价和功能评价两部分的看法, 在具体的研究中要对道义性和功能性作区分和联系的双重认识和 评价。(《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云南社会科学》1992
年第1期)
▪ “民族战争评价中的突出问题,是道义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 系。将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评定为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 义等等属性,这是从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和动机出发作出的道义评 价;而从战争的客观后果出发,将战争判断为进步与反动等等, 是一种历史评价。道义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结果,实际上往往是相 互矛盾的、不统一的。而且我们看到,在以往的实际研究中,人 们在对民族战争做历史评价的时候,也大都忽视了这种评价的复 杂性。”(李振宏《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200-201页)
个人观点
▪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类历史事件加以定性的研究 往往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我们进行定性的时候,所要使用的 价值观必然是现代人的认识和价值标准,这样在评价历史事 件的时候就必然会架空历史,给出的性质会变成一个形而上 的东西,漂浮于历史事件本身之上。我们说历史是由必然性 和偶然性共同构成的,却从没有说历史这样发展究竟是对是 错,给古代民族战争进行定性实际就是在给历史事件贴上对 错的标签,这其实是一种并不负责任、缺乏学术严谨性的方 法。或者说,这些往往是带有时代和政治烙印的产物。对于 具体战争,要以历史主义原则进行具体研究、具体分析,而 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定性考量。
▪ 四是残酷的民族斗争或民族战争是民族融合的正常形式,汉族因 这种残酷的战争而增添了新鲜血液,得到发展,从民族融合的角 度说,汉族的被征服是是受益的,对侵略者不必过分憎恨。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1962年完稿,《历史研究》1980年第 1期)
Hale Waihona Puke 为是侵略、反侵略性质少数孙祚民、孙进己
▪ 一是认为应该从战争动机和目的来评判。